广德县“十一五”竹产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4259620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德县“十一五”竹产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广德县“十一五”竹产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广德县“十一五”竹产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广德县“十一五”竹产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广德县“十一五”竹产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德县“十一五”竹产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德县“十一五”竹产业发展规划(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广德县“十一五”竹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 竹子具有生长快、成材早、周期短、产量高,宜加工等优点,只要合理经营,可以做到一次种植永续利用,是林业“三大效益”的最佳结合点。竹子因其特有的天然品性,广泛应用于建筑、轻工、食品、包装、造纸、家具、工艺美术以及园林绿化等领域。新开发的竹集成材、竹叶黄酮、竹炭、竹纤维、即食笋等一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畅销国内外,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当前,竹产业已成为林业建设中异军突起、最具生命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发展竹产业已成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重要途径。 广德县是安徽省十九个重点山区县之一,中国竹子

2、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2002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工业兴县、竹业富民”的战略决策,林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日显突出,已经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安徽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宣城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见和广德县委关于加快实施“竹业富民”战略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十一五”竹产业发展规划。1 竹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1.1自然环境 广德地处江南丘陵、皖南山区的东北部,位于天目山脉和黄山山脉北麓,四周群山环绕,以海拔300米以下的低山、丘岗组合为主,中部有小块平原

3、。全县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地处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渡地带,总体上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4,极端最低气温-14.6,10的活动积温4 951,常年日照时数2 162.1小时,年无霜期229天;年平均降水量1 347毫米,空气相对湿度约80%。雨期和高温期的重合,非常适宜竹类植物的生长繁衍。大片丘陵和低山区主要分布着由花岗岩、板岩、页岩、第四纪红色粘土等所发育的山地黄红壤,同时也穿插有少量酸性紫色土和石灰性土,河漫滩两岸多潮土,平畈地带则以水稻土为主,大部分土壤土层深厚,通透性较好,肥力中等偏上,pH值4.56.5。1.2社会经济状况 全县总

4、面积2 165平方公里,林业用地面积190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9.6%。全县现辖5镇4乡,141个行政村。至2005年,全县总人口5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5万人,占总人口的88.3%,非农人口5.9万人,占总人口的11.7%,人口密度238人/km2;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9.4亿元;财政收入3.2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3.0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1.09亿元、农业产值11.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753元;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 513公里,国道318高速线横穿东西,省道215线和230线纵贯南北,已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电力、电信通讯事业比较发达。1.3竹产业概况1.3.1

5、竹类资源概况 全县共有竹类植物9属52种5变种23变型3栽培变种,其中自然分布6属33种5变种21变型,引入栽培3属19种2变种2变型3栽培变种。毛竹、红壳竹、紫竹、黄古竹、雷竹、刚竹、灰水竹、安吉金竹、毛金竹、桂竹等经过人工栽培和自然扩鞭,已形成大面积纯林,成为本县主要的经济竹种和林业生产的重要对象。另外水竹、光箨篌竹、石绿竹、短穗竹、阔叶箬竹等也分布较广,但多系野生,纯林不多,一般在低山丘陵樵后山地上常与杜鹃、化香、短柄枹栎、檵木等混生,并占有较大的优势,有时也在溪沟边形成小块状纯林。1.3.2竹产业发展现状1.3.2.1资源培育和生产现状 截止2005年底,全县拥有竹林面积72万亩,立竹

6、蓄积量1.99亿株,均居安徽首位。其中毛竹面积56万亩,立竹蓄积1亿株,年产毛竹1 200万根,鲜笋2.25万吨;小径竹面积16万亩,立竹蓄积9 900万株,年产竹材1 485万根、鲜笋0.55万吨。 19831991年,原国家林业部、安徽省和广德县共同投入资金200万元,营建0.33万公顷毛竹丰产林,分布在卢村、东亭、新杭3个乡镇13个村。通过实施护笋养竹、改良土壤,调整林分结构等措施,每亩平均增加立竹40株,平均胸径增大0.8厘米。经过9年的连续观察,总结整理出了实用的丰产林培育技术加以推广应用。近十年来,本县更加重视科学种竹、育竹,积极推广竹林综合丰产技术和毛竹笋材两用林丰产技术,建立了

7、一定规模的丰产林示范基地,如柏垫镇同心村、桃州镇龙井林场毛竹高效笋材两用林,卢村笄山毛竹高效材用林,四合乡刘村雷竹高效笋用林,东亭乡颂祥村紫竹高效特用林等。通过示范推广,加上市场的带动作用,全县竹林培育水平和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丰产竹林面积已占竹林总面积的5%左右,每亩度产1吨以上竹材的毛竹丰产林约有3万多亩,占毛竹林总面积的6%左右,紫竹等观赏小径竹丰产林所占比率相对较高。1.3.2.2加工业规模和生产现状 全县现有竹加工企业599家,其中产值千万元以上的10家、百万元以上的366家,加工户1万户,从业人员3.0万人。龙头骨干竹制品企业有:国林竹藤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国林公司)、安徽广

8、德高峰工艺品有限公司、安徽宏宇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安徽永国竹业有限公司、安徽明德竹制品有限公司、安徽顺达农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还有三元竹雕、春篁竹业、欧阳竹业、鼎立公司、明杰公司、龙达公司、瑞丰公司、圣宏公司、志云笋业、绿野公司等也成长较快,即将成为龙头企业。2005年全县竹产业总产值8.5亿元,其中加工业产值6.5亿元,创汇1 100万美元。1.3.2.3竹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全县竹文化的研讨目前几未启动,以竹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也开展不多,竹文化氛围尚未形成。以竹林生态景观为主要依托的“农家乐”旅游刚刚起步,目前只有卢村笄山等8个点初具规模,但基础条件较差;建有以竹科技和产品为主题内容的竹子

9、博物馆1家。总体接待能力不高,每年接待游客尚不足2万人次,创收只有200万元左右。以竹为主题的第三产业还有待开拓发展。1.3.2.4科学研究概况 本县竹子科学研究总体水平位居安徽前列,个别领域在全国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十多年来,共获得省级科技成果4项,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3项,在省级以上科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竹类专著一部。其中“安徽省竹类资源及主要竹种应用前景的研究”和“毛竹丰产林基本技术推广”分别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星火三等奖;“紫竹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是国内紫竹研究领域取得的唯一省级科技成果。当前由本县科技人员主持或参与的省级以上竹子研究课题仍有4项,进展顺利。本县还建有

10、安徽唯一的竹子博物馆(竹瑰园),收藏省内外各类竹子展品300多件;建有安徽唯一的竹类专门化标本室,收藏竹类标本3 108份;建有安徽最大的竹类植物园安徽竹类植物园,收集和保存本土或临近地区竹类植物13属93种12变种36变型4栽培变种;另建有一个“竹业致富”工程省级试验示范点,用以开展不同经营类型毛竹林经济效益对比试验。1.3.2.5竹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竹类植物丰富 资源优势明显 本县坐落于世界刚竹属和短穗竹属植物的分布中心,这里既分布有大量的散生型竹子,又生长有少数丛生型竹子,种类异常丰富多样,种数位居安徽第一。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浙江安吉、临安等地大体相当,而明显高于安徽其他任何一个地区

11、,仅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先后在这里发现的竹类植物新种或新变种就有11个,另在这里发现的中国竹类分布新记录1个,安徽竹类分布新记录有14个之多,据目前所知,有10个竹种仅为这里所特有。在这些竹类植物中,既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材用竹种,又有著名的笋用竹种,还有笋材兼用的重要经济竹种,另产有一些具有特种用途的竹种。本县的竹林面积、蓄积、产量长期以来一直位居安徽前列,即使在全国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其中毛竹林面积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八位,立竹蓄积量居全国第七位;中小径竹(元杂竹)面积位居全省第二位,以著名的笋材两用竹种红壳竹、特用竹种紫竹为主,这里已经成为我国红壳竹和紫竹分布最为集中、产量最多

12、的地区。 地理位置优越 发展条件良好 本县紧靠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距离上海、杭州、无锡、苏州、南京等大、中城市均不足300公里,有318国道和宣杭铁路横贯东西,历来是皖南各地通往苏浙沪和沿海地区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同时也是全国十大“竹子之乡”中距离北方广大缺竹区最近的一个县份,发展竹子有着极佳的区位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表现在直接减少了产品的运费,也为抢先占领市场和捕捉市场信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县自然条件优越,低山、丘陵、岗地、小型平原兼而有之,非常适合国产大部分散生类竹子的生长与繁衍,一些重要的经济竹种在这里均能安全越冬,并可形成丰产稳产林分。在全县190万

13、亩林业用地中,除1/3坡度超过30的陡坡或贫瘠山地外,从理论上讲,其余127万亩的山地均适合发展竹林,南乡和北乡山区适宜发展毛竹;中部丘岗地带大片的马尾松、杉木、板栗低产林分通过改造适宜发展毛竹和红壳竹、雷竹、紫竹等中小径竹,河漫滩两岸适宜发展黄古竹、水竹、毛环竹、淡竹等材篾用竹种,即使在海拔较高但较缓的山坡中上部也可适当发展天目早竹、石竹、石绿竹等笋干竹种,完全可以做到因地制宜、地尽其力。 经营历史悠久 技术力量较强 本县竹林培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时代,南部山区群众就对部分采伐便利、易于经营管理的竹林进行人工培育。由于积累和总结了不少好的经验,竹林的培育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这一时期也加

14、大了对小径竹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红壳竹、黄古竹等就很有可能为此时发掘出来的经济竹种并在以后逐渐得到发展。同时由于对外交往的增多,一些优良的笋用竹种也相继成功引入,丰富了本地的竹种资源。在清朝中后期,随着各地移民的大量涌入,也带来了不少竹子加工利用新技术,如土纸生产技术、竹器加工技术等,生产工艺虽然总体上显得有些粗糙,但品种繁杂,其中也不乏一些精美的竹子工艺品,如工艺竹篮等,并涌现出一批能工巧匠。近代,随着竹制品用途的不断扩大,全县竹子产区出现了家家加工、户户经营的景象,竹农基本都能掌握一至二门生产加工技术。目前全县竹产业加工利用初具规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积累了较多经验,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随着

15、现代竹子经营利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本县竹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本县林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努力,还取得了一批竹子研究成果。目前本县集中了全省精锐的竹子研究队伍,从竹子分类到竹子栽培和利用方面,应有尽有,为全县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与保障。1.3.2.6竹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竹林发展相对缓慢 与过去相比,本县的竹林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增长的速度总体上比较缓慢,并且立竹密度和林分质量的提高也不显著。据史料记载,1949年,全县竹林面积约20万亩,到2001年竹林面积达60.8万亩,50多年来平均每年增加约7 850亩,平均增长率只有2.16%,近年虽加大了竹产业发展的力度,但平均增长率仍不足

16、3%。本县竹林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以前林业发展的思路不清晰,没有一个明确的主导发展方向,未能很好地把发展竹产业扩大竹林资源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广德山区部分农民“靠天收”的经营思想还比较严重,守旧意识在一些竹农身上依然存在,眼光始终盯在前人留下的那么一点点基业上,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由于扶持力度不够,加上林权流转机制尚不完善,资源发展和培育的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都相对不足,大部分竹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加上近年的市场竞争加剧,效益不高,且融资困难,因此很难拿出充足的资金来建立自己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资源利用比较单一 单一竹种的利用限制了产品花样的增加和降低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并且常常导致其他竹种资源白白浪费。长期以来,本县的主导经营竹种为单打一的毛竹,重毛竹轻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