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4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4246943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4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4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4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4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4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4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4 Word版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4)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故宫的“走红”,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对于博物馆来说,收藏文物、研究文物,让昨天的历史能够经过今天完整地留给明天,是重要的;而让更多民众能够亲近历史,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样是重要的。有这样一个细节值得玩味:以前故宫的厕所是收费的,每年能收入几百万元;游客要参观珍宝馆,也要花两块钱买一双环保鞋。对个人来说这样的收费可能并不高,但却让故宫显得没那么可亲可爱。如今,厕所收费早已_, 文化产品创收_,这样的转变,不仅是经营模式的巨大进步,更是发展思路的_。从_到俯下身子,从自带敬畏感到“萌萌哒”

2、“接地气”,更有亲和力、人情味的“人设”,不断拉近故宫与人们的距离。今天的博物馆,不仅要提供更多的展馆、展品,还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无论是通过充满趣味的文化创意实现知识的普及,还是通过传递400年老树的种子回望文人精神,都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焕发了新的生命和活力。故宫的老院长郑欣森曾说过:“( )”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有广泛的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文化才不会被“打入冷宫”,而是一直热腾腾的。处身互联网时代,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文物展示、文化传播、公众教育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

3、肃面孔,而要建立与公众的联结,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和深度。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销声匿迹 如火如荼 殚精竭虑 板起面孔B.偃旗息鼓 如火如荼 改弦易辙 一本正经C.销声匿迹 风生水起 改弦易辙 板起面孔D.偃旗息鼓 风生水起 殚精竭虑 一本正经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故宫是有文化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B.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生命是话的文化。C.故宫是有文化的,因为生命是活的文化。D.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公众教育、文化传

4、播、文物展示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B.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文物展示、公众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C.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公众教育、文物展示、文化传播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D.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文物展示、公众教育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2、下面是一位高三同学的自主招生考试自荐信(节选),信中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自荐信尊敬的XXX学校领导、考官:你们好!我是XX学校2015级应届毕业生X X X,十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视我的材料,我十分希望能够通过贵校自主招生考

5、试进而实现在贵校学习的梦想。.从小到大听见无数周围人对贵校的溢美之词,更加深了我对贵校的印象,所以我十分希望能够进入贵校的某个专业学习。展望过去,期望将来。如果能进入贵校学习,我希望能使自己收获真挚的友情,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得到最大的提升。此致敬礼!自荐人:XXX2018年X月X日3、下图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框架图,请把图中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句子是“ , 。”(2)论语中提到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 , 。(3)庄

6、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杨万里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注】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无那:无奈。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B.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

7、,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

8、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

9、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 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 “秀才不出门,全知

10、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虽然在技术发达的现代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

11、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 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

12、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原题为实践论,有删改)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可以获得对于外界的真理性认识。B.解决现象问题离不开实践,解决本质问题同样也离不开实践。C.任何

13、天才,离开了社会实践便无法取得成功。D.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根源上说,它们都是不能离开实践而获得的。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列宁所说的“科学的抽象”指的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所获得的知识。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一句无法实现的空话。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的意思是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解决了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问题。B.“知识里手”无视直接经验,不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C.文中指出,要更直接、更深入地

14、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还应该亲自参加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D.凭借文字和技术的传达,可以学习别人在实践中间取得的“知”。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水下六米的凝望苏沧桑一只飞鸟俯瞰南中国,看见一条江从杭州穿城而过,江的北面有一个湖,是它熟悉的西湖;江的南岸也有一个湖,是它从来去过的湘湖。它想了想,飞向了那片陌生的水城,轻轻落在水中央一棵清瘦的柳树上,看见了湖中自己同样清瘦的倒影。这是一月的湘湖。一切仿佛睡着了。睡意蒙胧中,它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水声,然后传来船夫的一句话,“这么个下雨天,雾又大,老人家还是回家待着好。”老人家,是我年近耄耋的父母,从老家来看我和弟弟。他们常来杭州,已经把西湖看

15、厌了。我想起仅一桥之隔却从未去过的湘湖,便带他们来了。船窗前的父亲,久久凝视着冬天上午十点的湘湖,没有侧过脸来,只听得见他的声音:“我见过的景色里,最像水墨画的,甚至比水墨画更美的,就是这里了。” 一月的湘湖,就是父亲小时候教过我的那种留白很多的写意山水和花鸟画。花格船窗将天地框进一个天然的画框,雨雾如磨墨般,将天、地、水、物磨成了浓墨、淡墨,或更淡的墨,比烟还淡。浓的,是一座拱桥,一段堤坝,一群飞鸟或一群栖息的鸟;淡的,是远处一片枯干的芦苇,三两棵垂柳,或一座亭子的倒影;白的,是天空,水,雾。寥寥的几点黑,大片的浅灰和白,在船静静前行里,泼洒,勾勒。极静,极美。四个月后,当我和一群文友又一次来到湘湖,我发现,初夏的湘湖,讲述着与一月完全不同的故事。一月清瘦的湘湖此刻已显丰满,处处是尚未老去的绿意,明净的湖面在阳光下显得光鲜亮丽。而我的父母,早已回到老家,过了一个春节后,他们又老了一岁。当我聆听着与湘湖有关的历史文化,当我站在湘湖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