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再别康桥》学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4243793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再别康桥》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再别康桥》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再别康桥》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再别康桥》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再别康桥》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再别康桥》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现代诗歌再别康桥学案 八年语文 2012年9月5日学习目标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美。2、学习通过诗中意象和语言来赏析诗歌。3、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重点: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学习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记录收获1、你整理的作者小档案是:2、你认为重点易错的字音是:3、你确定的朗读情感基调是:4、你的初读感受是:5、你遇到的阅读障碍是:6、 你搜集的关于离别的诗句是:二、 初读诗歌,感知诗情大千世界的客观景物我们称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诗人笔下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变成了“意象

2、”(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为什么?三、美点追踪,品读诗情1、第二节(1)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2) 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第三节(1)“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2)为什么诗人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 3、 第四节(1) 找出本节使用的修辞体会其妙处。(2) 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4、 第五节、第六节这两节

3、的感情相同吗?请结合具体的文字说明。5、 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作者再来康桥,去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 (2) 连用三个轻轻的,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3)第一节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诗人爱康桥,“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五、再现美文,解读诗情 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经历了怎么样的起伏波动的?六、小结课堂,展示寄语。假设你是志摩的好友,或者就是志摩告别的康桥,你会用什么样的“话语”来给我们的志摩做一个恰当的安慰?或者了解了本诗的意境之后你想对我们的志摩说些什么话?可以用学过的诗句,也可以自己写一段话。2、请用一段文字记录下你

4、的学习收获。七、资源链接,解读诗人1、 作者其人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辞别剑桥启程回国。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当之无愧。 2、 康桥情结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