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通信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4232440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5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通信工程施工工艺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铁路通信工程施工工艺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铁路通信工程施工工艺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铁路通信工程施工工艺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铁路通信工程施工工艺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铁路通信工程施工工艺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通信工程施工工艺标准(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信工程施工工艺标准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 .- 1 -第二章光电缆线路 .- 1-第三章GSM-R 数字移动通信 .-16-第四章数字调度系统 .-27-第五章通信设备移设扩容及光电缆线路割接.-29-第六章通信系统及设备调测 .-31-第七章通信工程竣工文件的编制,- 37附:工程管理程序工作表施工测试、记录工作表质保资料工作表( 铁程检表、质统表、通信验收、检验批记录)审批:复核:编制:说明由于本工程有多个施工单位参加建设,各单位施工技术水平不尽相同,为提高各单位施工技术水平,统一全线工程质量,达到各单位施工技术取长补短的目的,本项目将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发至各项目部,各项目部要严格按照技术

2、标准执行。第一章编制依据新建太中银铁路标段工程施工总承包招标文件;太中银工程建设指挥部下发的施工设计文件、图纸;太中银工程建设指挥部下发的指导性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太中银工程建设指挥部批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国家和铁道部现行的设计、施工、验收采用的规范、规则和标准;集团公司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第二章光电缆线路1、复测径路选择的原则:选择路由应顺直、地势平坦、地质稳定、高差较小、土质较好、石方较少、不易塌方和冲刷的地段。并应避开地形起伏大的地段;径路在保证安全、方便施工的基础上,一般沿铁路用地界内埋设,径路走向尽量避免与其它光电缆和铁路接触网杆塔发生干扰,尤其要避免施工开挖造成对铁路设施的破坏和

3、影响行车安全,还应避开工务取土和考虑铁路扩展股道的可能性;光电缆在路堑顶敷设时,应在堑顶天沟2m 以外敷设,如无天沟时,应在堑顶边缘 5m 以外敷设;在路堤坡脚敷设时,应在路堤边坡1m以外敷设;沿线径路范围余地较小、特殊困难地段可在路肩内敷设,但必须保证路基地完整、稳定;同时,应充分考虑电气化区段与铁道的最小平行距离要求;优先考虑缆沟出土堆放,必要时采取彩条布隔离措施光电缆的敷设应避开湖泊、沼泽、断沟、陡壁、滑坡、泥石流及水土流失和排涝蓄洪地带,尽量少穿沟渠和水塘,对实在避不开的沟渠、断沟和陡壁地段,应采用钢管保护;经路应避开水害时可能危机路基、河堤、桥涵安全的处所,困难地段必须通过路肩或路基

4、桥、涵时,应采取槽、管等防护措施,确保路基和线路设施的完整、稳定;径路不宜选择在有腐蚀、雷害和机械损伤的地带;不宜通过果园、苗圃及林场,并应避开地面上建筑设施和电力、通信杆线;光电缆不应与电力电缆同沟敷设;当有本工程以外的其它光电缆同沟敷设时,必须征得相关设备管理单位和现场监理工程师的同意;光电缆通过铁路桥梁、隧道时,均沿铁路桥梁人行道栏杆外侧桥梁和隧道专业预留的电缆槽内敷设;光电缆通过坡度大于30、坡长大于30m 地带,宜采用“ S”形方式敷设;光电缆通过站区时,敷设于车站站台电缆沟(槽道)内,光缆余留盘留在引入电缆井内。经路应垂直穿越铁路、公路,距道岔不小于连接点,当重直通过有困难时,其夹

5、角也不应小于3m,并避开轨道45 度;经路复测应丈量沟长和标注相关地形地物,确定光电缆施工防护方法,核实地下管线和其它障碍情况,根据复测内容作出详细台帐;复测中与设计文件有冲突时应及时提交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2、直埋光电缆与其它建筑物间的最小间隔距离应符合以下:要求序号建筑设施类别最小间距1大树2.02厕所3.03坟、水井3.04房屋11.05污水沟1.56给水管平行交叉1.00.57市话管道边线0.50.258电力线电缆2.00.53、直埋光电缆线路的埋设深度:序号敷设地段及地质情况挖沟深度( m)1普通土、硬土1.22半石质、砂砾土、风化石0.93全石质、流沙0.74水田1.45穿越铁路(

6、路基面)、公路(路面)1.2(土质)6穿越沟渠1.2(土质)7市区人行道1.08普通土、硬土、半石质0.8(填方地段不小于 0.6 )铁路路肩0.5( 用槽防护时9全石质不小于 0.4)注:石质、半石质地段在沟底和光电缆上方各铺100mm厚的细土或砂土。4、光电缆线路施工的常规要求:光缆弯曲半径不小于20 倍光缆外径;防护管埋深与电缆埋深一致,穿越铁路的防护管长度须大于轨道两侧轨枕头以外0.5m;穿越公路保护管长度大于公路面以外0.3m;敷设前先清沟,沟底应平坦,石沟沟底应垫100mm厚细土或沙;穿越200m 以上大桥时,两端各余留3m,桥上伸缩缝处余留0.5m;光缆敷设时的牵引力不应大于光缆

7、允许张力的 80%,瞬间最大牵引力不得大于光缆允许张力;光缆敷设中宜整盘敷设,不得任意切断光缆。直埋光缆接头宜安排在地势平坦和地基稳固地段。桥上、沟底应避免设接头。管道光缆接头位置应避开繁忙道口;敷设时应按下列规定余留: 接头处重叠长度6 8m;光缆接续后余留4m(其中接 头盒内余留 1.5m,接头盒外余留 2.5m) ; . 中间站通信机械室、基站引入口外每侧各余留 3m;通信站引入口外每侧各余留 5m; .200m 及以上大桥两端各余留 35m;.250 500m的隧道两端各余留 1 3m;. 通过 500m以上隧道在一侧大避车洞内余留 1020m; .穿越铁路两端各余留 1m,穿越国道两

8、端各余留 5m,穿越平交道两端各余留 2m。敷设后当天应回填 30mm厚细土,不得在沟中裸露过夜,接头处应加防护;光电缆防护:使用的防护材料,材质、规格、长度应符合设计文件,保护管应无变形和裂纹,钢管无严重锈蚀,硬塑料管无老化变质,防护槽无明显的缺陷。防护钢管应作防腐处理,并用半圆锉锉平管口,保护管连接应紧密,保护管弯曲半经不小于外径的6 倍,并统一采用弯管器作业。桥、涵上钢管、光电缆槽的安装,应依据设计件要求分别采用支撑铁固定或加固包封的办法。保护管埋深与电缆沟一致,并两端用油麻堵塞。从桥、涵、沟、渠下方通过时,应保证全部落到沟底,无悬空现象。接头防护槽全部采用倒扣方式,同时将接头盒用塑料布

9、包封。沟深不够时,应采用水泥槽防护;光电缆穿越站场、城镇等易动土地段时,采用砂砖防护。光电缆接头坑的开挖及光电缆沟的回填:接头坑开挖之前,视地形条件,以光电缆搭接中心作为造址点,在保证接续重叠长度的基础上进行开挖作业;余留坑的开挖,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按 型或 S 型分两侧进行余留,弯曲半经应符合规范;缆沟的回填,应做到分层回填夯实,并根据地形条件做到棱角分明成一条线,同时保证埂下有缆,缆上有埂。一般地段,缆沟回填高出地面 200mm成梯形状;路肩及肩外平台地段,做到夯实整平,余土处理在肩外空旷地带,严禁污染道床;路基边坡地段及路基排水沟外侧夯实恢复原样,保证排水沟畅通无阻。标石的埋设:a

10、. 电缆埋设标设置在下列地点:接头处、转弯、穿越障碍处;穿越公路、铁路、河流两侧;防护及余留外;b. 标石设置间距不大于 50m;c. 标石的制作、标识应符合设计要求。5低频对称电缆施工工艺单盘测试电缆单盘测试时,对号检查所有芯线有无断线、混线。各种线对抽测一对环线电阻,换算长度作为电缆盘上的电缆长度考核数据。测量每一根芯线对其他所有芯线及金属护套之间的绝缘电阻;配盘电缆配盘,根据复测线路台帐、单盘测试结果和电缆出厂数据,综合考虑地形、桥、隧位置进行配盘。电缆配盘时,重点考虑接续后整个区段的 K1、e1、e2 值相邻抵消最佳。缆沟开挖由于本工程地形复杂,其中定边- 靖边直线段相对较多,可采用机

11、械挖沟作业;靖边- 绥德直线段相对较少,不完全具备机械施工条件,除部分地段可采用机械挖沟作业外,其余缆沟开挖均采取人工作业方式;缆沟开挖时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执行,施工中尽量避免对线下工程的影响,采用必要的防护手段,避免污染道床;电缆与其他建筑设施平行、交叉跨越时,其最小间距符合铁路通信施工规范要求。电缆沟深、接头坑深必须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证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穿越和靠近路基挖沟、坑时,应有防护措施。穿越路基采用顶管方式通过,严禁掏挖路基;开挖沟(坑)前,事先与有关单位(部门)取得联系,调查线下工程的路基、隧道和桥梁的实际情况,做好各项防护工作;在人行道或车行通道的道口开挖沟(坑)时,开挖

12、后立即敷设并回填夯实,如需要敞口过夜时,必须搭置人行便桥和车通便道,设防护栏和警示灯光,并指派专人监守;在行人较多的地点挖坑期间,应采取防止坠入坑内的安全措施,如设置桩绳防护栏,悬挂标示牌,设专人防护等,夜间加设警示灯光防护;敷缆及回填缆沟成形经自检及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方可敷设电缆。电缆敷设前,石质地段在已挖好的沟底垫上细沙或细土。首先,依据电缆配盘卡片对盘号和电缆的A、 B 端进行确认。敷设时设专人指挥,做到步调一致,不得压、折、摔、拖、扭曲电缆,不得在地上拖拉电缆,不能有硬弯、背扣,以免影响电缆的特性指标;在过轨、过公路、跨越障碍物等需要防护或弯曲半径较小的地段,设专人负责,看好防护两端,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小于护套外径的15 倍电缆在沟底应平行排列,不得重叠交叉和扭绞;人工敷设电缆时,人员间距为 510m,不得将电缆拖在地上;电缆放入沟内后,先回填 20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