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调研报告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4223724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关于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关于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关于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关于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调研报告(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关于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调研报告 品牌不仅是一个产品区别于另一个产品的特殊标志,更是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最集中、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在产品供求关系急剧变化的阶段,产品品牌建设对于提高产品的质量、知名度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州政协安排,我们组织驻县州政协委员对xx县开展“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近年来,xx县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的部署,把培育“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抓手,坚持以品牌经济提升综合实力,以培育

2、引导创品牌、营造环境引品牌、强化监测护品牌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具有一定辐射力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构建“县政府推动、合作社主体、部门参与”的创建机制,促进发展方式转型,做大做强农产品区域品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本情况。xx县依托资源优势,以建设生态农业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蚕桑、烤烟、冬季马铃薯、核桃、早熟蔬菜、热带水果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截至目前,全县已注册和正在申请注册的农特产品品牌商标17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南丝路),其他特色产品商标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3、2个(宁南幸福核桃、宁南冬季马铃薯正申办中)。产品种类主要为工业品和农产品,包括蚕茧、生丝、丝绵被、茶叶、水果、干果制品、白酒、早春蔬菜、调味品、食用菌等特色食品10多个类别,上百个产品品种。全县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个,其中,x县白鹤滩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申报的荞麦、马铃薯、水稻、玉米、小麦5个“无公害农产品”,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评审通过;xx县白鹤滩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的“鹤舞金沙”和“碧迹河”两个商标已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使用,服务项目包括了鲜土豆、新鲜疏菜、鲜水果等0余个项目。同时,x县冬季马铃薯也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二)标准化特色农业蓬勃发展。202X年,全县

4、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079万亩。其中,已通过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的基地面积2635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45%,涉及荞麦、马铃薯、水稻、玉米、小麦、芒果、脐橙、椪柑、番茄、鲜荚豌豆共十个无公害农产品,年总产量9.5万吨。全县建设冬季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万余亩,种植烤烟茬口作物秋苦荞2万亩,发展秋豌豆1.万亩以上。 (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呈现出多层次、多成分、多领域的发展态势,数量稳步增加。截至22X年底,全县注册农民合作社5家,其中,白鹤滩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已申报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大水塘冬季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已荣获省级农民合作社。同

5、时,家庭农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全县注册家庭农场119家,其中32户家庭农场纳入了四川省家庭农场名录库,4户获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占全州4户的2%,每户获省级财政扶持1万元。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已通过庄园建设庭园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田园建设网络化、农业生产机械化、畜禽养殖工厂化、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销售品牌化、农场办公现代化的“八化”标准验收。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意识、商品意识有待提高。一是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是松散的,缺乏长远规划,只顾眼前利益、短期行为,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淡薄,认识简单。二是工业产品以小作坊为主,没有统一品牌和质量标准,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产品走不出去

6、。三是现阶段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仍以农民分散种植为主,缺乏强有力的产品质量控制机制,农产品质量不稳定,导致市场占有率低,不能形成品牌效应。 (二)品牌创建主体不明确。目前,在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较浓,很多特色农产品经营主体的品牌主体意识不强,仍然是由政府主导品牌创建工作,且企业品牌主体营销意识淡薄、手段缺乏,导致品牌的认知度低,增值速度缓慢,品牌价值的提升极其有限,难以抢占市场先机。 (三)品牌运作机制落后。专合组织存在品牌营销概念不成熟、手段单一等问题,品牌定位虽然高,但品牌建设没有系统性、整体上的策划,导致农产品品牌的市场认知度较低、增值速度较慢、品牌价值提升空间有限。近

7、年来,我县加大了农业实用技术、标准化生产方面的培训,缺乏品牌建设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导致生产和市场出现脱接。 (四)劳动力缺乏、专业人才奇缺。企业品牌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像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更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大量有知识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缺乏;同样,由于创业平台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难以引进大学生回乡创业,导致从业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缺乏,制约本县企业快速发展和壮大。 三、对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一)完善生产加工技术标准。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线,是农产品创品牌的根本,而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是农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品牌建设的关键。应

8、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完善生产设施设备,加强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推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营销统一技术标准、品牌标准。 (二)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生产大户是农业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农民增收、抵御风险、农业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大力发展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带动面广、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大对品牌营销推广的培训力度,积极扶强、扶大、扶优,构建农产品品牌建设平台。 (三)推行

9、标准化生产。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强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倒逼农产品生产过程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按照“质量为本、以质取胜”的理念,把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农产品品牌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四)树立品牌意识。我们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品牌是无形资产,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的理念。树品牌就是培育生产要素,积聚发展后劲。名牌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地方的发展。宁南作为农业大县,农业品牌建设滞后,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影响农业增效农

10、民增收。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切实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全民品牌意识,坚决克服小农经济,抓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市场化经营,在全县实施全民创品牌战略。要加大宣传力度,搭建宣传平台,通过举办产品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扩大影响面,提高知名度,占领市场。 (五)坚持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品牌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但离不了政府的引导、鼓励和扶持。要突出“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发展线,要根据名牌产品的评价体系、具体要求,对辖区内规模企业、特色主导产品进行全面对比分析,按照“无牌有牌创牌名牌”的梯次创建思路,依托产业发展特色和优势,大力培育“名、优、特、新”品牌,打造具有自主知

11、识产权和综合竞争力的州内、省内、乃至于国内知名品牌。同时,有关职能部门要努力提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时刻把握农产品市场律动的脉搏,力促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农业品牌创建铺好“快车道”。 (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创建农业品牌需要构建多元化支持体系,县委、县政府要鼓励、扶持、帮助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打响品牌,扩大农产品销售。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不断充实信贷和地方财政匹配资金,重点扶持品牌龙头企业和特色合作社组织,主要用于品质提升、技术升级和产品包装,一方面,着力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加科技含量,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快速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从文化内涵、内在品质、精

12、细包装层面下功夫,推出具有宁南特色的农产品,解决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 (七)实施统一商标,做大品牌。高度重视对农产品商标注册的引导、培育工作,大力扶持一批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种植大户,注重特色品种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性包装的保护,科学制定适宜本地农产品创牌的长远规划,实现以商标为纽带的订单农业,对农产品生产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面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使商标真正成为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同时,要坚持自主创新、自立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集中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培育发展商标品牌,突出优势、系统打造本地优质品牌,提升“大凉山”农产品品牌

13、的市场地位。12 小杂粮是指生育期较短,种植面积较小,种植地域分散,种植方式特殊,有特种用途的禾谷类和豆类作物的总称。我市小杂粮禾谷类主要有谷子、高梁、大麦、荞麦;豆类主要有绿豆、红小豆、黑豆,及油料作物芝麻等。近年来,随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均口粮消费数量的下降,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正在发生较大变革,小杂粮由于风味独特和营养保健功能,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大宗粮食品种相比,小杂粮价格高、销路看好,又重新被人们所关注。 一、我市小杂粮种植历史与生产现状 小杂粮属于传统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因其抗旱耐瘠、管理粗放、产量较稳定、耐储藏,历史上被称作抗灾救灾作物,山丘地区农民历来有种植习惯。据记载

14、,建国前全市种植高粱、谷子等小杂粮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0以上。建国后,全市小杂粮种植面积最大年份是195年,种植43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9%。主要种植高粱、谷子、稷子、大麦、豌豆、绿豆、赤豆、豇豆、穇子等。七十年代水利条件改善后,由于扩种高产作物,小杂粮种植面积大为缩减,至1983年只有50万亩。1984年以后,小杂粮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多为零星种植和间作套种,98年种植小杂粮5万亩,占整个粮食播种面积的.%,其中高粱占2.0%、谷子占2,其他小杂粮占1.9%。90年代以后,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市小杂粮又逐渐减少,至22X年小杂粮种植面积缩减到不足4万亩,为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少的

15、一年,其中稷子、穇子等几近绝迹。近几年,小杂粮种植开始抬头,特别是优质绿色有机小杂粮受到人们的青睐,面积逐渐扩大。至02年,全市小杂粮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总产近3万吨,占粮食总产的0.63%;平均单产0公斤,远低于全市粮食综合亩产公斤的水平。 (一)全市小杂粮种植分布及品种情况 谷子。历史上全市各县区都有种植,特别是西北部等县大面积种植。一般为旱地种植或作为旱作物接茬作物,利用它耐旱特性,节约用水增加口粮。20X年全市共种植52611亩,平均单产07.6公斤/亩。目前主要集中在x县、沂水、苍山、平邑、沂南、莒南等县区山丘地带。主要品种有济谷12、济谷5、济谷8、黄金谷、吨谷一号、吨谷二号、书香一号、书香二号、豫谷18、金穗谷、金谷号、鲁谷号、鲁谷1、鲁谷1、鸟不叼、千金谷等。具体面积详见附表。 绿豆。几乎遍布每个县区,多种植于山岭地和跑水跑肥的漏砂旱地,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作物之一。202年全市共种植202X6亩,平均单产15.6公斤/亩。主要集中在xx县、苍山、沂水、沂南、平邑、莒南、蒙阴等县。主要品种有中绿1号、中绿2号、早熟一号、绿宝8号。 红小豆。面积比绿豆小,且种植零星分散。2年全市共种植7906亩,平均单产15公斤亩。除沂水、苍山、xx县在20X亩以上,其他县区均在20亩左右。品种有中红2号、极品红小豆、冀红一号、京农8号、红珍珠、红宝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