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秦汉文学六至十讲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422308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秦汉文学六至十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秦汉文学六至十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秦汉文学六至十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秦汉文学六至十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秦汉文学六至十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秦汉文学六至十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秦汉文学六至十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秦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汉赋通过本章学习,着重掌握: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专制帝国、秦朝的政治、 经济措施、焚书坑儒;“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贾谊是西汉初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和文学家;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汉赋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骚体赋,代表作家贾谊、枚 乘;散体大赋,代表作家司马相如;抒情小赋,代表作家张衡、赵壹。一、秦代文学1、秦始皇赢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并进行 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如废除了西周以来分封诸侯王的旧制度,实行统一区划的郡县制;实行“车同 轨,书同文”,用比较简便的小篆和隶书代替秦以前的大篆和其他不统一的古文字;统一了法

2、令和度量 衡等等,这些措施对历史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秦王朝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残暴镇压和压榨之上的。 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消灭一切反秦意识,在思想上实行严酷的文化统治,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史官非秦记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在古非今者族。”秦始皇焚书坑儒,曾经一举杀了儒生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统治的十多年 间,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的一次浩劫,是文化发展的中断。2、在思想受到箝制、文化遭受摧残的暴秦时代,实际上是没有产生过一个作家和一部作品。所遗 留下来的秦文献,只是秦始皇巡狩封禅时留在泰上和琅玡台等地的一些刻石(石碑),内容大都是歌功 颂

3、德之作,没有多大的文学价值。我们通常所说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某些散文,都是产生在秦统一 六国之前,实际上是战国末年的产物。一般只是为了衔接上的方便,把吕氏春秋和李斯的散文姑且 系在秦代来叙述。3、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由吕不韦召集他的门客集体编纂的。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 组成,后又简称为吕览,一共有二十余万字。汉书艺文志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为“杂 家”,即认为它是先秦以来阴阳、儒、墨等各家的折衷和调和。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就是博采众 说,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作理论上的论证。这部书文字朴素简练,和先秦其他的子书 一样,有不少地方都是借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因而富有文学的意味。4、秦唯一

4、的著名散文家是李斯。李斯与韩非都是荀况的学生。李斯原是楚人,后入秦,作吕不韦 的门客,官至秦丞相。李斯一些好的散文也是在秦统一以前创作的。其代表作谏逐客书,写在秦王 政十年,即公元前237年。当时秦王曾经下令驱逐从别的国家到秦国来的一些客卿、士人,李斯当时从 楚入秦,也在被逐之列。他对此事很不满,写了这篇谏逐客书,陈述如果秦王实行逐客令,其危害 将是无穷的。文章劝谏秦王要取消逐客令,要有气量容纳各国的人才。文章在艺术上排比铺陈,富于文 采,写得很有说服力。而且语言趋于骈偶化,这种文风对于后来文章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二、贾谊和汉代散文1、一、“文景之治”汉王朝建立之后,接受了秦王朝覆灭的教训,

5、采取了一些减轻剥削和压迫的措施,经济得到了恢复 和发展,社会也较为安定,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文景之治”,这是汉代初年的一个比较繁荣的时代。2、贾谊的生平、思想和他的过秦论贾谊(前200前168年),洛阳人,西汉初期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年十八即能诵诗书写 文章,闻名郡中。二十余,为博士,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文帝的赏识。 但因保守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在贬谪中,仍不忘国事。后为梁怀王太傅,死时年仅三十三 岁。所著文章五十八篇,刘向编为新书。贾谊在新书中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面对迅速巩固政权、完善封建 制度的任务,贾谊又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

6、如要求削弱诸侯和限制豪强商贾的非法活动,以加强中央集 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主张更完善地建立适应汉初等级制为中心的封建礼制,以巩固封建 统治。这些主张适应汉初统一形势的需要,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汉代初年,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余波还存在,一些作家继承战国诸子的优良传统,能够关心国家社 会的一些重要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促进了政论文散文的发展。其中著名的作家有贾谊、晁错等等。他们 的政论文,能够抓住当代的重大问题,表达出自己进步的政治见解,而且写得议论风发,畅所欲言,富 有炽烈的感情。贾谊的过秦论是西汉散文中的名篇。过秦论主要论述了秦为什么灭亡,汉朝的 统治者应该从秦的灭亡当中吸取经验教训

7、。文章按照历史的顺序叙事,在秦兴秦亡的分析中得出秦亡由 于“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样一个结论。借此劝告汉王朝统治者取得了政权后,不可施暴政于人 民。过秦论这篇文章,鲁迅曾经称赞它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堪称是“西汉鸿文”。3、晁错及其论贵粟疏晁错(?一前154年),文景时人,官至御史大夫。著有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守 边劝农疏、论贵粟疏等。其中以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最为著名。此二疏主张募民备 塞,防御匈奴入侵。他又敏锐地注意到农民流亡的社会现象,指出人民流亡的原因是由于生活的贫困; 而人民的贫困主要是由于官府的“急政暴赋”和商人的兼并所致;主张务农贵粟,得出募粟入官、得以 拜爵除罪的政

8、策。晁错的文章善于从历史事实、当前情况、各种利弊得失等方面作具体分析,立论精辟 而又实际,不足之处是略乏文采。三、汉赋的发展演变1、骚体赋汉赋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从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当时的社会是“大汉初定,日不暇给”。封 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从当时诸王纳士和著书的情况来 看,西汉初年的文化思想还是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追随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 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而在形式上与楚辞比较起来初有转变,但是不大。这时较有成就 的作家是贾谊、淮南小山和枚乘等。贾谊有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淮南小山有招隐士, 枚乘有七发。2、散体大赋汉赋发展的第二个

9、阶段,是从西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约二百多年的时间。这个时期的作家 作品最多,特别是武帝、宣帝时代,汉赋可以说是达到鼎盛。这个时期的赋作,内容大都描写汉帝 国威振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华,水陆物产的丰饶,宫室苑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的田猎、歌 舞时的壮观场面等等。这些作品一方面对当时的国势和一时文物之盛进行夸耀,充满了自豪的感 情;一方面又对统治者挥霍享乐的行为流露出某些不满,并且利用赋进行委婉的劝谏和讽刺。从当 时的社会状况来看,从汉武帝刘彻到宣帝刘询,即所谓西汉中叶,是汉帝国国势最强盛的时期。汉 武帝又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上承“文景之治”,为了进一步保卫国家和巩固政权,他北向出 击匈奴

10、,消除了历年的边患;他用兵南方,结束了南方一些部族纷争的局面,汉帝国出现了一种空 前繁荣的局面。这在一般文人的眼里无疑是一个值得颂扬的“盛世”。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和附庸 风雅,招纳文学侍从,提倡写作辞赋,而且用利禄作为诱饵。正因如此,大量歌功颂德的作品就产 生了。他们既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作品,同时也写了一些感慨自己身世地位以及以讽谕为主的作 品。主要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是子赋虚、上林赋; 扬雄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等。班固有东都赋和西都赋, 合起来叫两都赋。3、抒情小赋东汉中叶以后,是汉赋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汉赋从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上都开 始

11、有所转变,那就是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专以铺采擒文的散体大赋开始衰微,而反映社会黑 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这一转变,主要是因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张衡是这一转变开始的代表作家,其后有蔡邕、赵壹、祢衡等人。归田赋是张衡抒情小赋的代 表作。赵壹刺世疾邪赋也很有名。4、汉赋的地位和影响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我国文坛上兴起的又一种新的文体。在汉末文人五言诗出现 以前,它是西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因此它自是“一代文学”的代表。汉赋,特别 是那些大赋,尽管存在种种缺点,但是它们在文学史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首先,就以那些描写宫苑、田猎、都邑的大赋来说,确实有着时代色彩

12、。汉帝国可以说是我国 历史上统一强大的帝国,疆域的开拓,经济的繁荣,物资的丰足和对外关系的发展,都极大地开阔 了人们的眼界,也使当时一部分封建文人感到振奋,而封建统治者为了宣扬所谓大汉的声势和出于 巩固中央专制政权的需要,也是这种文学出现的原因。汉大赋还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过分奢侈的 行为有所不满,有所讽谏。其次,汉大赋虽然炫博耀奇,堆垛词藻,以至于好用生僻字,但它在丰富文学的词汇、锻炼语 言辞句、增进描述山川景物、宫殿建筑以及某些都市生活、田猎、朝会描写的技巧方面,也表现出 一定的成就。第三,从文学发展上看,两汉辞赋的繁兴,对我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也起到过促进作用。我国的 韵文从诗经、楚辞开始,

13、由于中间经过西汉以来辞赋的发展,到东汉开始初步把文学与一 般学术区分开来。魏晋时则出现了 “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等对文学基本 特征的探讨和认识,文学观念也日益走向明晰化。这说明作为一代鸿文的汉代大赋,虽有种种缺 点,但它们在文学史上毕竟留下了影响;在某些方面为后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吕氏春秋2、焚书坑儒3、过秦论6、汉赋二、简述题:1、简述李斯谏逐客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三、论述题:1、汉赋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2、试述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二章司马迁与史记通过本章学习,着重掌握:伟大的历史家、散文家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

14、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司马迁的家世、生平和思想1、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司马迁的先代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 谈是一个赏识渊博、学术上很有抱负的人。他曾写过一篇论六家要旨,把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 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对阴阳等前五家作了分析批判,而对道家作了肯定,认为 道家是兼具五家之长而无五家之短。司马谈的这种言论正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这在 当时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言论。司马谈的学术思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司马迁产生深刻的影响。另外, 司马谈任太史令时,就曾想修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历史书籍,

15、却未能如愿。临终时, 嘱咐司马迁无忘著成史书。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开始搜集材料,为写作史书做 准备。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着手起草。可见,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事业理想均受到他的家庭环 境和他父亲的影响。2、青、中年时期的漫游。司马迁写作史记与他漫游祖国各地,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各 地社会状况和了解风土人情有密切的关系。司马迁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这就是他在史记太 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辱身九疑,浮于江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 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峰,息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 蜀以南,南略邛、窄、昆明”。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 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 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遭李陵之祸。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 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 武帝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司马迁就这样遭受“腐刑”。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息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