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五年高考】地理备战:第15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421507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五年高考】地理备战:第15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编【五年高考】地理备战:第15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编【五年高考】地理备战:第15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编【五年高考】地理备战:第15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编【五年高考】地理备战:第15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五年高考】地理备战:第15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五年高考】地理备战:第15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编地理教学资料 2019.4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防治(2015山东文综,56)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第1题,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

2、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了生态裂谷,故选C项。第2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的改善,故D正确;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发展植树造林,A错误;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改善工作,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可合理开采地下水,C错。答案1.C2.D3.(2014广东文综,3)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

3、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解析植被的出现,增加了地表的粗糙程度,从而降低风速,风速降低则会使侵蚀变弱,A项错。风速降低,搬运能力减弱,堆积能力增强,B项错。风速降低,携带风沙的能力变弱、侵蚀也变弱,C项错。风速降低,并能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因而沉积作用增强,形成沉降,D项符合题意。答案D(2013重庆文综,911)地理兴趣小组对某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46题。4.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A.气温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 D.旅游景点分布

4、图5.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6.图中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图,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A. B. C. D.解析第4题,该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水土流失成因的掌握。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这个题目已经说出了有地形图,分析四个选项,只有降水量和水土流失关系最密切,所以选B。第5题,该题

5、考查的学生对流域年产沙量的理解,题目实际已经给了定义是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这个题目定义强调的是流域内产出,所以一定是流域出口处收集的才是,故选D。第6题,该题考查的是学生平时对坡度与水土流失严重程度的关系的掌握,这个平时学生应该是有一定训练的。这个题目坡度最大为40度左右,所以不应该出现坡度变大单位面积产沙量大量减少的过程,所以选A。一般情况的下40坡面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上图是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变化的关系。当坡度4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相同降水量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答案4.B5.D6.A7.2014课标,36(2)(3)(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6、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解析第(1)题,冬春起沙的原因既考虑风力因素,也要考虑植被因素,同时考虑周围的地形等。第(2)题,风沙可以填埋路基,侵蚀路基,并对机车造成破坏,影响行车安全。从车、路两个方面展开。第(3)题,防止措施,一方面从沙源地找办法,另一方面从路段方面想办法。答案(1)冬春季气

7、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考点二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2013海南地理,1314)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

8、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增加城市空气湿度美化城市环境 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 B. C. D. 解析第1题,宁夏平原由于黄河水的灌溉形成我国重要的农耕区。20世纪80年代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过度围垦湖泊。结合材料中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可说明湖泊的减少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此题难度中等。第2题,湖泊湿地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有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和降低气温的年较差;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具有

9、增加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的作用。答案1.C2.B(2012安徽文综,2627)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完成34题。 3.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A. B. C. D.4.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A. B. C. D.解析读图可知纵坐标表示垂直高度,横坐标表示风速,图中曲线表示在不同高度的风速大小。通过读图不难看出不同森林类型对风速的影响情况。答案3.A4.B5.2013全国新课标,37(1)(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

10、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解析第(1)题,沼泽水属于地表水的范畴,地表水的补给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等。设问中问的是最稳定的补给水源,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一般都有季节变化,特别是我国季风区,变化更大,因此地下水是最稳定的补给来源。提取图像信息,该沼泽地处山前地势平缓地带,地下水位浅且海拔较低,而山

11、坡是地下水位较高,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地下径流可补给水位低的沼泽区。而山坡上有天然次生林和灌丛,在雨季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转化为地下水储存下来,再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补给山前沼泽。第(2)题,从示意图中提取信息,桉树种植前,当地山坡上有大量天然次生林和灌丛,山前有大面积沼泽,地下水位较高。种植桉树后,大量次生林和灌丛消失,沼泽面积减小,地下水位下降。原因可从文字材料中获取“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第(3)题,提取文字信息“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因此可为造纸业提供原料,而发展一种产业,还会产生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展地方经济等一系列社会效益。答案(1)原因:

12、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才快,是良好的造纸材料。发展造纸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6.2015安徽文综,35(2)(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

13、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1)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2)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解析第(1)题,从水分的盈亏分析湿地形成的原因。该地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河流众多。补给类型有高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水源丰富。该地地势高,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于0,地下有冻土分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气温较低,蒸发微弱,易形成湿地。第(2)题,提取材料中 “过牧”、“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衍”等信息,从人类生产活动的角度提出相应措施。此外,还应从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教育、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建议。答案(1)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层发育,阻滞水分下渗。(2)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