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变形观测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4202163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6.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降变形观测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沉降变形观测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沉降变形观测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沉降变形观测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沉降变形观测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沉降变形观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变形观测(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规定一沉降变形测量级别及精度规定本线沉降变形测量级别及精度规定按下表规定执行:沉降变形测量级别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三等1.00.56.0二沉降变形监测网重要技术规定及建网方式1垂直位移监测网(1)垂直位移监测网重要技术规定垂直位移监测网重要技术规定按下表执行:级别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来回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措施及规定三等1.00.30.60.8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

2、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规定施测。(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级别三等的规定(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规定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规定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措施分为三级:1)基准点。规定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规定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2)工作点。规定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同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工作点除使用一般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规定进一步加

3、密水准基点或设立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性部位,不仅规定设立牢固,便于观测,还规定形式美观,构造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规定进行。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因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初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

4、复测进行,按施工期4年考虑,计复测8次,每次观测水准路线长度来回按932km。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级别规定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规定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2水平位移监测网(1)水平位移监测网重要技术规定水平位移监测网重要技术规定按下表执行:级别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规定一等1.53000.71/250000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规定观测1501.01/1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规定观测二等3.03001.01/1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规定观测1501.81/7000

5、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规定观测三等6.03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规定观测2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规定观测四等12.04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规定观测(2)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级别及精度规定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网坐标的互相转换。三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规定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其布设按下列规定: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立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

6、范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变形观测点。3沉降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沉降变形体上能反映沉降变形特性的位置。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规定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照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查校正,并保存检查记录。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规定施测。初次观测每个来回测均进行两次读数。(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通过培训才干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

7、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佳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措施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相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似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期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毕,半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与否有变动。(8)数据计算措施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规定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来回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查

8、条件。2水准仪使用DS05或DS1型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常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多种设立对的,其中有限差规定的项目按规范规定在仪器中进行设立,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规定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来回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有关规定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 m(光学),1.5 m(电子);前后视距累积差3.0m(光学),6.0 m(电子);视线高度0.3

9、m(光学),0.5m(电子);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DS05 或DS1级仪器,读记至0.05mm或0.1mm;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如下顺序进行:(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6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

10、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持续各测站上安顿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步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顿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

11、,确认震动源导致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保证水准尺垂直。9对于宽度较宽的河、湖水中的沉降测量,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跨河水准测量规定进行观测。10数据解决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规定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线下工程专业规定一、路基工程(一)一般规定1. 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运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引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拟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保证无砟轨道构造的安全。2. 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

12、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规定。3. 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4. 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多种构造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对线路不同下部基本构造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地基解决措施之间形成的多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别沉降。5. 路基填筑完毕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节期。观测数据局限性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规定期,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用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6.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二)路基沉降观测1观测断面元件布置埋设的观

13、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与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核心。因此,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1)采用沉降板对路基基底沉降进行观测,采用观测桩对路基面处的沉降进行观测,按照路堤、路堑不同构造形式和基底与否有压缩层,重要有如下几种形式:填方地段:基底有压缩层填方地段:基底无压缩层挖方地段:基底无压缩层挖挖方地段:基底有压缩层(2)对于地基深厚且地基解决未达非压缩层顶面的长大路基工点,在地表沉降板附近5m范畴内,设立沉降磁环对对不同深度进行沉降观测。一般沿线纵向每300m设一处,桥路过渡段设一处。孔深

14、为附加应力为自重应力的10处或非压缩层顶面。具体设立位置与技术规定由设计单位技术交底明确。(3)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立正式沉降观测桩。2观测断面设立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解决措施、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状况、堆载预压等具体状况,结合工期规定具体拟定。同步,还应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状况调节或增设。(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不

15、小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不不小于5m的路堤、对于CFG桩加固至岩石的地段可放宽到100m。软土及松软土和岩溶及采空区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30m左右一种沉降观测断面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合适加密。(2)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3)一种沉降观测单元(持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3观测元件埋设(1)沉降观测桩:选择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毕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不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毕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4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80mm PVC管)构成。钢筋混凝土底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