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毕业论文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4178470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三国演义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三国演义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三国演义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三国演义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毕业论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神化论 三国演义 对诸葛亮的神化中文摘要看作者如何把诸葛亮塑造成“忠贞”的典型,智慧的化身。在他身上集中了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军师”、“谋士”的智慧将其美化成理想中的”完人”。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世有何启迪。关键词:诸葛亮神化形象1 . 三国演义 神化诸葛亮的现象诸葛亮 生于公元一八O ,病逝于公元二三四年八月。字孔明,号卧龙先生,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二十六岁之前,诸葛亮隐居乡间耕种,生平好吟诵乐府歌梁父吟。三国志中描写他身高八尺,常自比管仲、乐毅,与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为友。其人胸怀大志,虽隐居乡间,然对于国家大事却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2、后刘备与其隆中对时亦言:“先生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1 公元206 年,诸葛亮承刘备“三顾”之请,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自此刘备与诸葛亮关系之亲密,用刘备的话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亦开始了他万古留名的军事生涯。公元208 年由于曹操南征,刘备兵败逃至夏口,诸葛亮请命前往东吴求救,并说服了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当时诸葛亮年仅27岁。三国演义 中描写诸葛亮在东吴经历了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等精彩片段,使得赤壁的漫天飞焰更具传奇色彩,浩浩长江也由此成名于历史舞台。赤壁之役曹操败北后,诸葛亮协助刘备占据了长江以南的荆州诸郡,诸葛

3、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小说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情节描写也为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做下了形象生动的描绘。公元211 年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等将率兵逆江而上,分头平定诸郡,和刘备一起包围了成都,成都得以平定。同年,刘备在西川称帝,封诸葛亮为汉承相。公元二二三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出兵伐吴,结果大败,蜀军元气大伤,刘备亦病逝于白帝城,同时,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政事不分大小,均由诸葛亮决定。期间,诸葛亮致力于平定益州南部诸郡叛乱,与东吴修好,令西蜀局势在易主期间得到稳定的发展。公元225 年,诸葛亮“五月渡泸”,率兵南征,同年秋“深入不毛”,平定了南部诸郡叛乱。小说中正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剧情所在。公元二二

4、七年,诸葛亮上疏刘禅,要求北伐,那道奏疏便是有名的 出师表 。诸葛亮率各路大军北上,驻扎汉中。然街亭一战,马谡违背诸葛亮安排,被魏军大败,这就是小说中的“失街亭”。无奈中的诸葛亮用了古琴一曲,空城一座骗走了司马懿,接着大军急速退回了汉中,这便是万古留名的“空城计”。自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其后,诸葛亮又数次出兵北伐,然均未获得成功。公元二三四年八月,心力交瘁的诸葛亮怀着满腔的遗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享年五十四岁。至此,他依然不忘刘备之嘱托。诸葛亮的一生多付辛劳,然他满腔的智慧与忠心造就了他万古留芳的贤相之名。两千年来,诸葛亮早已成为智慧的化身深入人心,他的存在是中国历史与华夏民族共同的骄

5、傲!2 三国演义 神化诸葛亮的特点三国演义 中,诸葛亮是罗贯中倾注满腔心血精心塑造的千古名相,在他眼里,诸葛亮集忠诚、智慧、坚韧、公正于一身,是历代众多儒家士大夫的写照和缩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身精力和心血匡扶汉室维护正统,功败垂成而遗恨千年。诸葛亮身上其实寄附了作者太多的感情和理想。“舌战群儒”见其辩,“草船借箭”证其能,“七擒孟获”扬其智,“空城退敌”显其谋,平南越,立法度,理戎旅,兴科教,诸葛亮的治世之才世所罕见, 三国志 评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生于当时的蜀人是幸运的,因有亮为相“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

6、侵弱,风化肃然也”。然生于彼时的蜀人又是不幸的,“宇内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从 三国志 的记述可以看出,以诸葛亮的志向,进欲饮马黄河,一统四海;退欲攻城掠地,威震华夏。为了其平生之志,诸葛亮不惜举弱兵而伐强魏,五进中原而不得,最后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以“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成就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万世英名。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前期的联吴抗曹均是为他后期殚精竭虑辅佐后主,矢志不渝举兵北伐作铺垫,真正让诸葛亮闻名遐尔、为人称道的是刘备死后他不以相父自居,尽心尽力忠于王事,一

7、心一意辅佐后主,对内立法度、兴科技、奖励农耕、平定叛乱,对外联孙吴、扶汉室、拒北魏,以弱小之兵讨伐中原。极尽一个人臣之职,可算劳苦功高。诸葛亮在中国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在许多人心目中是忠诚和智慧的象征,自陈寿著 三国志 以来,历代多誉为大政治家、大军事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 更将其神化为“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通;诸子百家,无所不晓”的封建社会理想人物。 三国演义 是有观点立场的,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谁是正面人物,谁是反面人物,都是很明确的。那末,它的观点立场是什么呢?是天下者汉家之天下也。汉家即使不行,皇帝也该由姓刘的做。别姓人不能问鼎!万一汉家被别姓所篡,而别有姓刘的起来

8、,则姓刘的是正统,别姓只是篡窃。第八十回回目:“曹不废帝篡炎刘,汉王(刘备)正位续大统。”就是这意思。 三国演义 用这观点立场塑造了三个典型:正面人物关羽和诸葛亮,反面人物曹操。不是说别的人物不够典型或写得不好,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器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褚、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各极其态。不过这里只说这三个典型。这三个典型,是中国长篇小说中最大也最久的典型,不但读书时活跃在你眼前,就是抛开书了,他们也充塞天地,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家喻户晓。3 . 三国演义 神化诸葛亮的方法3 . 1 诸葛亮的形象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

9、:“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舳舻灰飞烟灭。”每一句话都是说周瑜的, 三国演义 把“羽扇纶巾”等等都拿给诸葛亮了,剩下的只有小乔。先把诸葛亮打扮一番。3 . 2 诸葛亮的出场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国演义 写得非常精彩。在最终见到诸葛亮之前,小说作了长长的铺垫。说刘备如何带着关羽和张飞二人,如何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去拜访;又如何一次二次没有见到诸葛亮而只见到他的朋友和他的家人;第三次去诸葛亮又如何小睡片刻而让刘、关、张三人等了老半天才见上面等等。这些编撰的故事除了渲染刘备的礼贤下士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众星捧月”般一步步推出神仙人物诸葛亮来。3 . 3 诸葛

10、亮的智谋 三国演义 表现诸葛亮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刘备弃新野走樊城一路逃走不脱,却说成诸葛亮率领百姓撤出新野,然后设计火烧占领新野的曹军,接着说刘备不忍弃百姓,“缓缓而行”, “日行十余里”。虎亭兵败,刘备输干赌本,逃到白帝城,却有诸葛亮早摆好八阵图,使敌将陆逊迷失其间,若无孔明的岳老太爷引路,恐怕会死在里头。失了街亭,司马懿兵临城下,不过为了表现孔明的“空城计”!最后,孔明被司马懿拖死了,还用木偶吓司马退却一阵,也就挽回了一点面子。几乎一切坏事都是好事。艺术形象的诸葛亮的许多故事,有的是有历史记载,有的则纯属虚构。 三国演义 及有关戏剧中,诸葛亮在赤壁大战中有两大贡献,即借箭与借风。其实历史上

11、根本没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事,只是在 魏略 中曾记载孙权乘船去侦视曹操军队,曹操下令弓弩乱发,因为箭偏射在船的一侧,孙权怕船倾覆,命令将船掉头,使另一侧也着箭,等两侧平衡后,驶船返回。这里既不是草船,也不是借箭,而且与诸葛亮无关,时间则是在赤壁之战后四年,地点在濡须口。历史上有过草船借箭的事,那是在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守雍州(今河南杞县)时,因为城被围,城内箭用光了,张巡于是扎了一千多草人,外着黑衣,夜间从城上垂下,城外敌人万箭齐发,结果得箭几十万支。艺术家可能是把这两件历史记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编出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最大贡献是促成孙刘联合,可是戏剧作品中却把“万事俱备,只

12、欠东风”的借风看做了战争胜负关键。借风故事纯属虚构,但也并非没有由来,东风最早见于杜牧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古典艺术家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而写出了诸葛亮的借东风, 三国志平话 中也有借风的事。“空城计”在诸葛亮故事中最为脍炙人口。这个故事在 三国志 、 三国志平话 中还没有,在 三国演义 中才出现, 郭冲王事 中有一段与小说中类似的记录,记诸葛亮守平阳时,兵多被派出,城内仅万人,突然司马彭率二十万众来攻,但“亮意气自若 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司马懿)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可裴松之在把这条记载引为 三国志 注的同时,就指出它的不可靠。

13、他指出,诸葛亮当时在汉中而不是在阳平,司马懿那时也正镇守城,并未与诸葛亮直接对阵。而且司马懿如果真有二十万兵,又明知诸葛亮兵少,也只能不冒险进城,断不至于仓皇逃走。这个分析很正确,历史上虽然没有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这件事,但小说和戏剧的描写还是相当出色的。诸葛亮终其一身,都是在其一贯战略方针指导下进行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我们知道,历史上具有战略高度的政治家或军事家并不多,西方有将汉尼拔、凯撒、拿破仑等列为四大军事战略家之说。诸葛亮初出茅庐,而其战略思想已成型并成熟, 隆中对 便清晰地判明半个世纪的天下大势。这正有如二战后雅尔塔会议标明了战后的政治格局一样,刘备诸葛亮的君臣际遇之时也判明了

14、其后半个世纪的政治格局。如果说“三分天下”是诸葛亮的第一步战略,那么“统一中国”则是诸葛亮的更大战略。诸葛亮的悲剧也围绕此大战略展开。因为自刘备入蜀,并战领汉中,三分格局已定。他们也完全可以像孙权集团那样坐享太平。孙权集团虽也有以攻为守的举动,但终究是守。刘备、诸葛亮的旗帜非常鲜明,那就是“统一中国”。这已不仅仅是英雄的悲哀,而是心忧天下者的悲哀。因为诚如诸葛亮所分析,如果坐等形势的变化,那么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魏国因其据有中原而将在长期的和平中胜出,与其坐待天时,不如尽量人谋。如果形势未变,人谋终难成功,但未尝不有三分胜算的可能。故陈寿评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长与?”

15、2 其实不免有失公允,因为连年动众,是不得不为之,是不能坐以待毙,而想统一中国的诸葛亮所不能忍。诸葛亮在以上两个大战略之下,也有相对具体的战略。这就是 孙子兵法 所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征服南蛮,平定后方,以为统一中国打下稳定基础,便是这一战略的运用。这一战略着重“德”,以道德力量感化人,注重“势”,以强大威势慑服人。如果仅以战争解决定,那一战就可平定南方,而战略解决则有七擒七纵。 三国演义 中所描述的诸葛亮,最令人钦佩的是他眼光远大、雄才大略而且足智多谋和未卜先知。除了直接描述,罗贯中还以下列两点来衬托出诸葛亮空前绝后的军事和政治天才:一、诸葛亮清高而有志气,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16、”,他为国为民,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曹操暴躁;司马懿多疑;周瑜心胸狭窄;鲁肃呆直;阿斗的无能和张飞的鲁莽等。杜牧 铜雀台怀古 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国演义 从中悟出了两点。一点,从二乔与东吴人物的关系,说诸葛亮去东吴游说,劝周瑜献“民间之二女”二乔与曹操,曹操自然退兵。激起周瑜破曹决心,好象东吴破曹全由诸葛亮激起。更重要的是东风,曹操在上水,船多;东吴在下水,船少。非有东风,决难取胜,而东风则只有诸葛亮能祭。于是破曹首功,当然推诸葛亮。但这也是剥夺周瑜的。元曲中有隔江斗智,于是 三国演义 有三气周瑜。不但剥夺了周瑜的东西,简直把他的性命也了结了。使他临死还说:“既生瑜,何生亮?” 在 三国演义 里,诸葛亮的眼光远大和雄才大略,体现在他于“隆中对策”中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