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417495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1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41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41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41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41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1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区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把握文化传统的惰性和可变性,进而了解作者提出的传统的两重属性,学会如何正确对待文化与传统。能力目标:能快速筛选提取文章的重要信息,培养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情感目标: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辩证思考分析对待我们的传统的精神。【重点难点】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 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文化传统的惰性和可变性,正确看待包袱和财富问题。【教学方法】诵读文本研习 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庞朴: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

2、生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辩证法研究等写作背景(二)、介绍写作背景: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

3、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篇文章,从文化学的角度,对这种现象做出了深刻透彻的分析。 (三)、整体感知课文:1、 范读并教学字词: 有史可稽 与会 媲美 刮垢磨光 自戕 蜕除 昙花一现 钳制 攻讦 一蹴而就 威慑 积淀 一大摞 烙印 筛选 2、释题: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板书:回环词。可见,本文主要阐述了二者的概念和区别。(从文章的清晰结构上我们也能看出来,分别有对这两个概念的阐释,最后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认知态度)3、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1)、引子部分:(为第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传统)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

4、意义。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总起)(2)、“传统文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3)、“文化传统”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4)、“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总结)归纳:全文以(总分总)结构组织材料,思考: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的“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四)、精读分析课文: 1、精读引子部分:请大家先为这一部分加个小标题。明确:传统。其

5、实当年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雅克布格林说过:“构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脉,而只能是跨越河流和山脉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传统已成为一个国家的身份证,是支撑这个民族精神的脊梁。 那我们看看都讲了传统的那些问题呢? (1)、读第一节,细节分析“一个多世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社会实验”仁人志士们的救国图存的运动,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法维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这些都是以抛弃传统为出发点,力图西化救国。“终于”懂得这个道理的代价之大,摸索的时间之长“地基”、“大厦”譬喻,生动阐释了处理时代发展与传统之间关系的正确做法,即在妥善利用传统的基础

6、上谋求发展。“如果只愿某些糟糕的角落”从反面揭示了不妥善利用过去的危害,将抽象形象化。总结:第一节,通过正反两反面的对比,指出了正确审视过去的必要性。 (2)、读第二节,提问:思考什么是传统?(用原文回答) 明确:传统即那个在以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从时间维度、生活经验范围的“过去”,引入到“传统”,深入浅出,切入了论述的中心,带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3)、读第三节,提问:作者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说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仿佛”,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该如何理解? 明确:类比论证(由构词方式的相同即都是运用了相同的

7、词然后颠倒次序变成内涵上的不同)。化抽象为具体,既形象生动又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之大,又增强了说理的生动性。 (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来吗?牛奶、奶牛;) (4)、提问:这第一部分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明确:全文的总起,阐述了什么是传统,从日常经验范围内的“过去”,谈到人们并非完全理解的“传统文化“,切入论述的中心,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或者:提问(1)什么是传统?明确:传统是指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2)那么“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又是指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迅速概括,归纳总结这两个词的内涵,并完成表格。(课件出示表格图片

8、)2、精读传统文化部分:(齐读)提问(1):这一部分介绍了“传统文化“的那些内容?(提炼概括)明确:概念、特性、我们的态度。提问(2):文章从几个层次上为“传统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四个层次(4、5节) A、从传统与文化的关系方面,指出修饰词传统、中心词文化; B、从时间、空间方面,是不同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即是过去的、本土的; C、从内容上,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是可见的,可言说的) D、包含的成分方面: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最后还有一个总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提问(3):传统文化的特性是什么?明确

9、:第5节,概述时代性、民族性;举例(结绳记事算盘;西服中山装和服) 第6节,具体论述,列举了传统文化的几种类型: 与时俱进对联 红灯笼; 抱残守缺线装书 黄包车; 播迁他邦武术 中药; 昙花一现鼻烟壶 阴阳宅。提问(4):我们的态度是怎样的?理论上:我们应该怎么样:分析批判明辨、确认、接受或拒绝实际上:我们已经怎么样:l 发掘抢救泥人、书法、皮影戏、面人、风筝、瓷器、刺绣、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l 批判继承 孔孟之道(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他们做出表率,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

10、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这种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可见,社会道德、人伦规范,对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而我们当下遵循的“八荣八耻”,正是对这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l 古为今用修身克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庸之道,以和为贵总结:以上这一部分介绍了传统文化的概念、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五)布置作业:复习第一课时并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预习第二课时。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2、精读文化传统部分:提问(1):什么是文化传统(概念)明确:(第8节)

11、提问(2):作者是怎样具体阐述文化传统的内涵的?明确:(第9节 作比较)l 表现形态方面:不可捉摸、无所不在。l 产生过程:一是实践性,一是体现出来的形式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l 归纳: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举例:l 爱国主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英雄:战国时的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汉代的苏武、北宋的岳飞、南宋的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近代的林则徐。l 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l 重视人的精神: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提问(3):文化传统形成

12、的条件和过程是什么?(10节)明确:同一片园地的人们,形成共同心理状态,并且为群体所崇尚。而后其道大行,历经岁 月沉淀而形成。举例: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中国人,“吃了没?”英国人“今天天气不坏!”中国古时是农耕社会,追求“民以食为天”,行事有着人际关怀的心理状态,所以,借此来表达对对方的问候、关心;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天气多变,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所以很关心天气。因为生活在同一种环境中,长期用同一种语言交往,就都认同了“吃了没”或是“天气不错的的问候方式,日积月累之下,就形成了本民族各自的传统。提问(4):文化传统有哪些特点?惰性。(11节) 这里作者一分为二地辩证地来分析了这种惰性,一

13、方面,它有着消极的影响,会制约、支配、控制、左右、规定和悬置,体现了对人类发展的禁锢;另一方面,它也有积极的作用,能使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社会稳定和国家巩固。所以,并非完全是要否定的成分,而是一把双刃剑。渐变性。(12节) 文化传统有着变的一面,并且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举例:爱国精神在古代爱国就是忠君;新时期的爱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随着时代、社会的变化,爱国精神的内容也在变化;同时,这种变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提问(5):当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碰撞、交流时,会有什么现象呢?明确:变化的全部过程:惊奇、观望攻讦(jie)、拒斥学习、交流。

14、比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并小结:两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回归到课文第3自然段蜜蜂和蜂蜜的句子上。举例:我们过年过节时都会贴福字、贴春联,这是一种传统文化,有形的实体;其中所寄予的除旧布新、避邪祈福的愿望,是民族共同心理状态,又是文化传统。类比“蜜蜂与蜂蜜“,两者的确有很大的区别,完全是两种事物,但我们要看到的是,蜂蜜是蜜蜂采集而来的,没有蜜蜂就不会有蜂蜜;传统是由文化的积淀而得,没有文化的积淀,又如何形成传统呢?3、精读财富和包袱部分:(1)、提问:作者是如何看待传统的,又是如何论述的?明确:既是财富,也是包袱。分析问题(14-17)解决问题(18-19)。(2)、总结:最后一部分阐述了文化传统与

15、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综合二者而论,批评了错误倾向,分析造成这两种错误认识的根源,指出我们应该怎样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3)、问题讨论:既然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呢? 明确:分三步。第一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明辨其精华与糟粕;第二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三步:赋予“精华“符合当代的新内容,谋求新发展。用原文的话来回答就是,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是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这才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四)、总结全文: 1、归纳写作特点:(1)、说理全面,论证严密(11-13)这是一篇学术论文,根本要求就是持论的严密性,本文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也可以放在上一节对“文化传统”的分析上。例如: 11节的开头:“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12节的开头:“当然,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