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4174783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行政结构问题专 题 知 识 提 要中 国 史1. 夏商时期,实行方国制,地方封侯和伯,侯、伯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2. 西周实行分封制,国家政权趋向严密,但地方保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分裂 割据提供了条件;3. 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开始孕育,一些诸侯国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 郡县;提倡变革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受到地主阶级统治者的青 睐;4.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汉至元逐步调整、发展、完善,至明清 朝达到顶峰。世 界 史1. 美国独立后建立的邦联体制使美国面临严重的危机,1787年宪法确立联 邦制原则,将中央集权与地

2、方分权有机结合;2. 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 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一、选择题(本题共有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 考查角度中央集权:汉代解决王国问题1. (2017湖南永州一模)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 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材料表明()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C.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D.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解析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

3、改泉陵国为泉陵县”,与“是 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矛盾,故 A 项错误;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 权得到加强,材料表明封国已不是“严重威胁”,故B项错误;“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 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 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结合所学可知是“ 推恩令”,故 C 项正 确;“推恩令” 加强了中央集权,是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而非“加强了皇权”, 故 D 项错误。答案 C考查角度地方势力崛起:刺史制度和门阀制度2. (2017广西重点中学联考)据三国志载:公年190年春正月,豫州刺史孔铀、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等同时起兵,各有数万兵力。这反映

4、了当时的刺史()A.已经参与地方军政大权B.已不具备监察地方的权力C.代表朝廷监控反叛势力D.对各郡守已没有控制能力解析 自从汉武帝开始设置刺史监察郡国以来,刺史成为地方上重要的官员,东汉末年,天 下大乱,刺史起兵说明是造反了,拥兵造反说明其已经参与到地方的军政大权中来了,故A 项正确;刺史应当仍具备监察地方的权力,故B项错误;刺史也不是代表朝廷监控反叛势力, 而是自己已经造反了,故C项错误;刺史对朝廷反叛,不是对各郡守没有控制能力,故D项 错误。答案 A3. (2017 江西省九江市“十校”第二次联考)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

5、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 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答案 B考查角度政治运行机制:集体决策方式4. (2017四川乐山一模)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最能印证该 观点的是()A.汉武帝的内外朝制B.唐前期的三省分权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D.清朝中期的军机处解析汉武帝的内朝主要是秉承皇帝的旨意作出决策,外朝执行,故A项错误;唐朝三省分 权中,中书草拟,门

6、下审核,尚书执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集体讨论、决策,故 B 项正确; 内阁制中的阁臣听命于皇帝,故 C 项错误;清朝的军机处“跪受笔录”,对皇帝负责,故 D 项错误。答案 B考查角度中央集权:唐代地方管理5. (2017广东惠州二模)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由此可见,唐代()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C.君主权力空前强化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解析 “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反 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不符

7、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 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矛 盾,故 D 项错误。答案 A 考查角度行政体制变迁:元代地方行政体制6. (2017四川德阳一模)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A.推行土司制度B.建立行省制度C.简化行政层级D.实行省官互迁解析 土司制度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元代以前的地 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的描述可知考查的是元代地 方行政制度,故B项正确;元代地方行政层级相对前代更加复杂,故C项错误;“省

8、官互迁” 与解决“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 B7. (2017 荆、荆、襄、宜四地七校2月联考)杨宁一先生在历史学习新视野中说:“元 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 行政区之间空隙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 的特点使全国的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杨宁一先生在这里主 要是说A.行省合理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B.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行使地方行政权力机构 C.行省的设立是为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 D.行省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当 答案 D考查角

9、度行政体制变迁:元代中央行政体制8. (2017安徽六校测试)它“是整个文官官僚机构的神经中枢,有权荐举官员,草拟诏书,并奏请皇帝批准,事实上对帝国范围内所有的文职官员的任命都有操控权”,该机构是()A.唐代尚书省B.元代中书省C.明代内阁D.清代军机处解析唐代尚书省只负责执行,草拟诏书是中书省职责,故A项错误;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 高行政机关,职权方面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 构或决策机关,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清代军机处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主要 权力已经尽归皇帝一人,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答案 B考查角度 历史发展趋势:古代地方行政

10、体制的演变9. (2017湖南株洲一模)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纵观这一现象,可知()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C.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D.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解析 材料仅体现了各个朝代设立地方行政区划,无法得出管理繁乱,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疆域扩大管理困难的现象,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变化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 是地方最髙一级,而基层的县制没有改变,故C项正确;各朝代变革地方行政区域主要是更 好的管理地方,而不是因中央集权遭受地方挑战,故D项错误。答案 C10. (2017 河北石家庄市复习

11、教学质量检测)有学者指出:“(通判)自国初置倅,与监司太 守俱名按察。异时,独衔发僚吏,奋笔涂书判,长史一举手,辄从旁掣止,倅尝横矣。及其 久也,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更以督经总制钱为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央对地方监察权力的削弱B.提刑按察使司职权范围扩大C.经济发展导致地方制度转变D.中央集权促成地方权力调整答案 D考查角度 历史现象的本质:清代皇位继承制的演变11. (2017 新疆乌鲁木齐检测)入关之前满人政权皇位的继承采取的是贵族推举制,后来康熙继承汉人的制度采取嫡长子继承和预立太子的做法,雍正则实行“秘密建储制度”。这种变化 的实质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消除了官员结党营

12、私的现象C.促进了封建化的过程D.解决了皇权继承问题解析 皇位继承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世袭君主制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维系君主专制的万世一统政治制度,皇位继承制的发展演变,其实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消除”两字绝对化错误,故B项错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 社会转变,主要体现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与材料的核心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 体现皇位继承方式的转变,不能得出“解决了皇权继承问题” 的结论,与材料中“变化的实 质”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 A考查角度制度创新:美国1787 年宪法12. (2017山西一模)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

13、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 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因此,美国确立了()A.中央集权制B.共和制C.联邦制D.两党制解析中央集权,与材料“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不符,故A项错误;共和制主要突出 国家领导由选举产生,且有任期,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为了实现共同 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 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 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与既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又保证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的联邦制原则相 符,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两党制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 C考查角度 权利制约与平

14、衡:美国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3. (2017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当各州对西部土地争夺难决的时候,应各州要求,1780年10月邦联国会决定,凡可能割让或转让予合众国的土地,“其日后的处理应符合于合众国的公 共利益”。纽约等州因此放弃其西部土地权,使之成为国家的“公共土地储备”。从中得到的 借鉴是()A.中央扩权有利于缓解各州纠纷B.联邦制能够维系中央与地方的平衡C.邦联制有利于强化中央控制力D.向西扩张领土可提升国家的凝聚力解析 材料说明当各州出现争夺西部土地的纠纷时,凡可能割让或转让予合众国的土地,“其 日后的处理应符合于合众国的公共利益”体现了中央扩权,纽约等州因此放弃其西部土地权, 使之

15、成为国家的“公共土地储备”体现了扩权有利于缓解各州纠纷,故A项正确;1780年 尚未实行联邦制,故B项错误;邦联制有利于强化中央控制力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 料与向西扩张领土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 A考查角度 制度创新:参众两院的选举14. (2017江西上饶模拟)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州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而1787年制宪会议围绕“比例原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但最终确立了在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这一转变()A.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 B.解决了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C.推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 D.有助于推动美国各州宪政改革解析 题干材料与美国放弃了邦联体制无关,故 A 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州不论大小” 享有相同的决策权,这必然遭到大州的反对。为解决大小州的权力分配问题, 1787年宪法最 终采取了参众两院议员不同的产生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双重分配”的原则实际上解决的是“ 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故 B 项正确;美国三权分立是指美国的立法、行政、司法机构 之间实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而题干“双重分配”的原则涉及的仅是美国的立法机构国 会参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