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方法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4173070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断句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言文断句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言文断句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言文断句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言文断句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断句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断句方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断句(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断句几种基本方法;2、初步理解文言材料,读懂文意,正确给文段断句;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的几种基本方法。教学难点:较为复杂的文言句子的断句课时安排:2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以前,有一位阔少爷,常希望找个漂亮妻子。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皿“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美人,非常高兴。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媒人叮“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什么是句读呢?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2、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6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二、考点解读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湖北卷已经连续几年考查这一

3、知识点了。所选语段不长,有故事性或分析评论,可能涉及文史哲知识;断句三分,不超过六处,对选文的整体或者部分进行断句,只用斜线(/)断开,不加标点。三、方法指津(一)基本方法:通读全文,把握文意。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二)具体方法:寻找标志,辅助断句1、标名词(代词),定主宾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

4、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练一练:刻削之道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口说林下明确:刻削之道(名),鼻(名)莫如大(形),目(名)莫如小。鼻大可小(形),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

5、。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2、找虚词,定句读。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们看加黑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处标点,有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鸟兽”“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

6、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

7、、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口诀:“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注意: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如“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

8、无惑也难矣!”一句,“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练一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译文】我难道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能比得上我?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3、看对话,定句读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

9、、“云”、“言”等,在它们后面一般都要断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练一练: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郊,孟郊。岛,贾岛)明确: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译文】有人评论孟郊和贾岛谁更贫困。一个人说:“贾岛更贫困。”另一个人就问:“你怎麼知道的?”他说:“根据他们的诗知

10、道的。孟郊的诗说: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在那清澈的水中耕田种稻,在青山上砍柴然后背回家中)贾岛的诗说: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市场上柴草堆积如山,家中寒冷没有炊烟;井裏有甘甜的泉水,锅裏常常没米做饭)孟郊家柴米自足,可是贾岛家柴米全都没有,根据这个知道贾岛家更贫困。”4、明修辞,定句读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排比、对偶、对称、顶真、对比、反复是

11、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练一练:虎豹之为害也则焚山不顾野人之菽粟蛟蜃之为害也则绝流不顾渔人之钓网其所全者大而所去者小也(罗隐辨害)明确:虎豹之为害也,则焚山,不顾野人(农民)之菽(豆类)粟;蛟蜃之为害也,则绝流,不顾渔人之钓网。其所全者大,而所去(损失)者小也。【译文】虎豹为害伤人就要焚毁山林,不能顾及平民在山林中种的豆麦;蛟龙为害伤人就要堵绝河流,不能顾及渔人在河流中下的钓钩鱼网。这是因为所保全的重大而所丢失的微小呀。5、辨句式,定句读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和固定结构已

12、成为断句的显性标志,我们可以据此来断句。常用典型句式有:判断句式:“者也”,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之有、安哉(也)、孰与乎、岂哉、奈何乎等。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练一练: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买鸭捉兔明确: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译文】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但不认识鹘,买了一只野鸭子就去原野打猎。原野上兔子出来,他就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让他袭击兔子。野鸭子不会飞,掉落在地上,他又一次把野鸭子投

13、放出去,还是掉落到地上。这样反复了三四次,野鸭子忽然蹒跚着走到猎人面前像人那样对猎人说:“我是一只鸭子,杀死我并吃掉,这是我的本分,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6、依总分,定句读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练一练: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译文】有益的快

14、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有节度的快乐为快乐,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以尽情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这是有害的。四、回顾检查1、内容符合情理。例如: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翻译】(鲁国的国君)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人名)一只脚,你相信吗?”(孔子)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只是精通声律(音乐)。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官名)。因此有学识的人说:夔有一足

15、,不是一只脚啊。”2、符合语法规范。例如: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五、步骤总结:1、审题(断哪些,断几处,多少数)2、语感(通读文段,凭语感断,先易后难)3、大意(什么文体,什么内容,表达什么)4、标志(抓词语,观句式)5、检查(符合情理和语法规范)六、总结: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介绍的方法,那么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文言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多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综合练习1、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翻译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如山林或野外打猎,常常收获很多,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