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奇妙的黑洞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4172338 上传时间:2022-07-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感奇妙的黑洞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有感奇妙的黑洞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有感奇妙的黑洞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感奇妙的黑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感奇妙的黑洞(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感奇妙的黑洞 数学科学学院 0810012942 苏代辉上周四的自然讲坛是一个有关黑洞的讲座。课堂上,老师凭借着扎实的知识功底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就“恒星的演化”“奇点定理”“史瓦西黑洞”及“黑洞不黑”等问题对我们侃侃而谈。整堂课时间较紧但内容丰富,令我们大开眼眼界。其中恒星的演化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中学时,我就对物理特感兴趣,而且在那时就听说了黑洞对其充满好奇。记得那时听说没有什么东西能进入黑洞而再从里面逃出来的。因为黑洞是不可见的,所以有人一直置疑,黑洞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真的存在,它们到底在哪里? 课上有讲到:不同质量的恒星,最终有着不同的归宿。在演化的最后阶段,有的成为白矮星(

2、例如太阳)。有的成为中子星(质量在太阳质量的1.4与2倍之间)。而由中子星进一步收缩而成,有巨大的引力场,使得它所发射的任何电磁波都无法向外传播,变成看不见的孤立天体,人们只能通过引力作用来确定它的存在,故名黑洞。对于黑洞的是否存在问题,霍金结合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预测了黑洞的存在。在多年来天文学家的努力下,成功观测到了行星不明引力场的影响而改变轨迹,从而可以推论黑洞的存在。现在黑洞的存在被绝大部分天文学家支持。对于黑洞的归宿,霍金在1974年证明黑洞有一个不为零的温度,有一个比其周围环境要高一些的温度。依照物理学原理,一切比其周围温度高的物体都要释放出热量,同样黑洞也不例外。一个黑洞会持续几

3、百万万亿年散发能量,黑洞释放能量称为:霍金辐射。黑洞散尽所有能量就会消失。 对于黑洞我感觉越了解,问题就越多。比如说判断黑洞大小的依据是什么?黑洞有寿命吗,若有,有多长?要脱离黑洞的束缚是不是有第四宇宙速度,那有多大呢当然黑洞问题远远不止这些,但通过对这课的学习使我意识到科学为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力。这让我想起了课上老师讲奇点定理问题时提到的一位科学家罗杰彭罗斯在力识对这届演化,标远未)。有的成为中子星(质量在功底与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4、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在彭罗斯的著作皇帝新脑中说到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同时,科学的这种追求精神本身,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最基本的推动。科学总是寻求发现

5、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学活动,特别是自然科学活动,比较起其他的人类活动来,其最基本特征就是不断进步。哪怕在其他方面倒退的时候,科学却总是进步着,即使是缓慢而艰难的进步。这表明,自然科学活动中包含着人类的最进步因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堪称为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科学教育,特别是自然科学的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的“教育”,只是培养信

6、仰,而不是教育。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只能称为受过训练,而非受过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堪称为使人进化为现代人的“第一推动”。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它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成果的绝大部分有利于造福人类社会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需要科学启蒙,需要现代科学教育。只有全社会的人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社会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和进步。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最应该做的就是把握当下,不断了解和学习科学技术。只有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才能使自己更好地面对与迎接未来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