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疗学主观题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4169386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疗学主观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理疗学主观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理疗学主观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理疗学主观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理疗学主观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疗学主观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疗学主观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 理疗:研究和应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并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和免疫等生理调节机制,达到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目的的方法或学问。2. 直流电疗法:在导体中,电荷流动方向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叫直流电,用此种方法作用于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叫直流电疗法。3. 低频电疗法: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叫低频电疗法。4. 通/断比: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和脉冲间歇时间的比例。5. 中频电疗法:临床上应用频率为1000-100000Hz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6. 调幅度:用一种低频电流来控制中频电流的振幅,使中频电流的振幅随低频电流做相应的变化。7. 高频电疗法:频率

2、大于100kHz的交流电属于高频电流。应用高频电流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高频电疗法。8. 光疗法:应用人工光源或日光辐射防治疾病和促进机体康复的治疗方法称为光疗法。9. 最小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的剂量以最小红斑量来表示,即某一紫外线灯管在一定的距离下垂直照射人体一定部位皮肤引起最弱红斑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又称生物计量,单位为秒。10. 超声波疗法:频率高于20kHz的声波超过人耳的听阈,称为超声波。应用超声波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超声波疗法。11. 半价层:超声波在某种介质中衰减到原能量一半时的厚度,通常用来表明一种介质对超声波的吸收能力或超声波在某一介质中的穿透能力。半

3、价层厚度大,表明介质吸收弱,超声波穿透力强;半价层厚度小,则相反。12. 磁疗法: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穴位或患处,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13. 传导热疗法:以各种热源为介体,将热直接传导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传导热疗法。14. 水疗法:以水为媒介,利用不同温度、压力、成分的水,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人体,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康复效果的方法。问答题1. 理疗的特点答:理疗是现代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如下特点:收效快无创无痛副作用少疗效持久对环境无污染2. 理疗的治疗作用答:理疗的治疗作用主要表现为消炎、镇痛、抗菌、镇静与催眠、兴奋神经-肌肉、缓解痉挛、软化瘢痕、消散粘连、加速伤口愈合、加

4、速骨痂形成、调节免疫功能、脱敏、抗癌等。3. 理疗对机体作用的共性和特性答:(1)共同性: 各种物理因子对机体的作用具有共同性,主要指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后所产生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生理学作用包括改变组织细胞和体液内离子的比例和微量元素含量,引起体内某些物质分子结构变化,影响各种酶活性,调节物质代谢,使体内产生生物学高活性物质,增强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改变生物膜、血管、皮肤、黏膜和其他组织通透性,引起组织温度改变,调节神经-内分泌信息控制系统功能,加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等。治疗作用包括促进神经-内分泌信息控制系统功能障碍的消除,提高机体或某些系统、器官的机能水平,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

5、和营养,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提高局部或全身的抵抗力,镇痛作用,消炎、消肿作用,缓解痉挛,脱敏或致敏作用,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提高药物向组织器官渗透性等(2)特异性: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引起共同性效应的同时,由于不同的物理因子对不同的细胞、组织和器官有相对的选择作用,各种组织细胞对不同的物理因子的感受性有差异,因此还能引起特异性的效应。不同的物理因子引起的组织形态学变化、体液因子的变化,超微结构功能形态直至组织器官功能的变化以及物质代谢的变化等均可具有一定的特异性。4. 理疗的基本原则答:救死扶伤、明确诊断、注重心理因素、整体观念、综合疗效、方法优选、因人施治、正确选择治疗部位、剂量合理、疗程

6、适当。5. 简述直流电的治疗作用答:镇静和兴奋作用消炎、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骨折愈合治疗癌症治疗冠心病治疗静脉血栓6. TENS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有哪些答:适应症:各种急慢性疼痛:比如各种神经痛、头痛、关节痛、肌痛、术后伤口痛、分娩宫缩痛、牙痛、癌痛、肢端疼痛、幻肢痛等,也可用于治疗骨折后愈合不良。禁忌症:带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严禁刺激颈动脉窦部位、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眼部;有脑血管意外病史的患者,不要将电极对置于颅脑;不要让有认知障碍的患者自己做治疗。7. 简述中频电的生物作用特征答:人体组织对中频电阻抗低无电解作用对神经肌肉的刺激作用对感觉神经的刺激作用弱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生物膜通透性的作用8

7、. 低频和高频电疗在生理作用上有何区别答:低频电特点:(1) 频率低,每一周期都可引起一次神经兴奋(2) 电流多为单向,有正负之分,故而有电解作用(3) 电流强度小,不能引起热效应(4) 频率低,不容易通过电容,故进入人体深度低高频电特点:(1) 单个周期对神经无兴奋作用(2) 通过组织的电流较大,能产生热能(3) 因为为交流电,无电解作用(4) 频率高,人体的容抗减少,故进入人体较深9. 简述高频电引起的热作用的生理作用答:增强血液循环加强代谢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降低肌肉和纤维结缔组织的张力增强免疫能力10. 超短波疗法的治疗剂量分级及其适应症答:按病人的温热感觉程度分为4级:I级剂量:为无

8、热量,在温热感觉阈下,无温热感,适用于急性疾病。II级剂量:为微热量,有刚能感觉的温热感,适用于亚急性、慢性疾病。III级剂量:为温热量,有明显而舒适的温热感,适用于慢性疾病。IV级剂量:为热量,有刚能耐受的强烈热感,适用于肿瘤。11. 试述紫外线照射的剂量分级法及应用答:临床上通常分为5级:0级红斑量(亚红斑量):照射剂量小于1MED,照射后无肉眼可见的红斑发生。可用于全身照射。I级红斑量(若红斑量):照射剂量相当于1-2MED,照射后6-8小时出现肉眼可见的轻微的红斑反应,24小时内消退,皮肤无脱屑。照射面积以不超过80平方厘米为宜。II级红斑量(中红斑量):照射剂量为3-5MED,照射后

9、4-6小时出现明显红斑反应,2-3日消退,皮肤有斑片状脱屑和色素沉着。照射面积同上。III级红斑量(强红斑量):照射剂量为6-10MED,照射后2小时出现强红斑,2-3周消退,皮肤大片状脱皮,色素沉着明显。照射面积以不超过250平方厘米为宜。IV级红斑量(超强红斑量):照射剂量为20MED以上,红斑反应剧烈,主要用于炎症及感染的创面。12. 试述超声波疗法的生理作用答:(1)机械作用:是一种最基本的作用,也被称为超声波对组织的“细胞按摩”作用,其生物效应及作用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善组织营养 镇痛 软化瘢痕 杀菌 (2)温热作用:超声波作用于机体产生的热主要是组织吸收声能的结果。其

10、生理效应及作用特点为超声波的热作用能引起血管功能及代谢过程的变化,可增强局部血液循环、营养代谢,降低肌肉和结缔组织张力及感觉神经兴奋性,缓解痉挛与疼痛。超声波可使局部组织的温度升高,从而促进化学反应。与高频透热和其他温热疗法相比,超声的温热作用有以下特点: 产热不均匀 血液循环影响局部升温 (3)理化作用:超声波除机械作用和温热作用,还可引发一些物理化学变化: 空化作用 氢离子浓度的改变13. 试述静磁场疗法的治疗作用答:消炎、消肿作用镇痛、镇静作用降压、降脂作用止泻作用软化瘢痕促进骨折愈合对良性肿瘤的作用14. 试述传导热疗法对机体的生物学效应及治疗作用答:(1)对皮肤及神经系统的影响 降低

11、肌张力 镇痛 (2)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促进水肿吸收 改善组织营养 加强心功能 (3)对创面、瘢痕、挛缩的影响 促进创面愈合 软化瘢痕 松解挛缩关节 (4)对组织代谢和炎症的影响 促进组织代谢 加剧急性炎症反应,治疗慢性炎症15. 试述冷疗的治疗作用答:冷作用于皮肤时刺激冷感受器,通过轴突反射立即引起小血管收缩,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流速度降低,组织温度下降,施冷超过15min时可反射性引起继发性血管扩张反应,但过长时间冷作用则使血液瘀滞,皮肤发绀。冷可降低感觉神经尤其是传导痛觉的细纤维的传导速度,痛阈提高,并通过闸门控制机制阻断痛觉冲动的传导而减轻疼痛瞬时的冷刺激可异化运动神经元的活性,使松弛的肌

12、肉立即发生收缩;延长冷刺激时运动神经元活性降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下降,肌张力与肌力下降,肌痉挛缓解。冷可引起皮肤、皮下、肌肉、关节等组织温度下降,组织代谢率下降,氧耗减少,有利于控制急性炎症,减轻水肿。16. 简述水中运动疗法的作用机制答:水疗法运用浸没在水中的生理效应及水的特性以利于运动、增强肌力、激发稳定与平衡、帮助放松与缓解疼痛。水疗法给许多患者提供运动的环境,而在陆地上这些运动受到限制,它对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关节挛缩、肌张力增高的患者较为适宜。水中运动主要是利用水疗的温度作用、机械作用、化学作用对人体产生一系列反应,水的温度作用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变化。静水压力作用和水流的冲击作用可以

13、使血管扩张、血循环改善,水的浮力作用使人体的部分重量减轻,可以使僵硬的关节容易活动,肌肉所需要的力量较在空气中小,利于患者进行各种功能训练。利用水的化学作用,在实行水疗时,可以加入各种矿物质和药物。以达到刺激机体加强水疗的作用。17. 在理疗中,高频电产热和传导热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答: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泥、腊、水疗、热敷等传导热1.热的成因由于带电颗粒在高频电场中急剧振荡和旋转时互相及与周围媒质发生磨擦而产生的热属内源热热源在体外通过与人体接触和组织的传导传入人体属“外源热”2.热的深度深浅3.热的强度可大可小较小4.热的均匀程度较均匀与热源直接接触处强,离热源越远越弱5.热的稳定性只要电流强度不变治疗由始至终热强度均能保持恒定热源及治疗区温度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6.热的可控制性通过高频输出的调节很易加以控制较难,中途不便于改变热源温度7.热的选择性通过频率和治疗技术的变化,有一定的选择作用,如电容场法,皮,皮下脂肪最热,但深度较大。线圈场和辐射法:肌肉、内脏等含水量多的组织最热:皮、皮下脂肪和电阻小的组织较热。无,不论电学组织特性如何,均与热源直接接触处最热8.电振荡作用 (非热效应)有无9.化学作用 10.操作程序无 较方便热源本身化学成分对人体有作用较烦琐11.设备需专门仪器,故要求具备一定条件无需专门仪器,较简便易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