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语文试讲教案模板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4164043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分钟语文试讲教案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15分钟语文试讲教案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15分钟语文试讲教案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15分钟语文试讲教案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15分钟语文试讲教案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分钟语文试讲教案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分钟语文试讲教案模板(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分钟语文试讲教案模板语文面试15分钟试讲教案12.飞向太空的旅程 1.沁园春?长沙 上片抓住“忆”和“恰”,从动词入手,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问:这首诗不仅意象选取精妙,很多动词的选用也非常传神。现在请大家齐读下片, 找出使用精妙的词语,并想一想这么用有什么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以抒情方式为线索,串联上、下片,整体把握 我们前面说过,鉴赏诗歌,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从 1 / 21意象着手来分析p 诗歌,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诗歌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以及其抒情方式来赏析。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接下来通观全篇,我想请同学们结合词作,说说作者运

2、用了哪些抒情手法,又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明确: 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独立寒秋,却描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乐观、积极、气度不凡的诗人; “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诗人把他的一腔宏图大志展现出来,我们看到是一个志在天下的伟人; 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激情昂扬,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志同道合、肩扛国家大义的斗士。 2.诗两首 雨巷好,时间到。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分别是谁呢,没错了,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

3、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 2 / 21来讲,就有“我”和“姑娘”,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 好,请一个同学来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于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四节: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第五节

4、: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 我们从刚刚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3 / 21我们也知道,这首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

5、,但是,我们从这些描写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子,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不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因此呢,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在特点,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 而在首诗歌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丁香是一

6、种,,没错了,丁香花。那假如这样,我换成别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为什么不行啊,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啊,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 4 / 21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

7、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 选点第四、五自然段语言描写 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5 / 21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

8、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

9、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 6 / 21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师生共同

10、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诵读鉴赏第5段,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p 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

11、、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 7 / 21 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 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2.故都的秋 从绘秋方面来讲 思秋,绘秋,忆秋,恋秋提问:1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的? 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

12、秋雨、庭院秋果。提问:2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学生讨论其余五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学生讨论后回答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1.如何理解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花色“以蓝色或白色 8 / 21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明确:因为蓝色和白色为冷色,能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而淡红色为暖色。 “秋槐落蕊”图:“静”“铺得满地的落

13、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秋蝉嘶鸣”图:静处处蝉鸣声;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 “闲话秋凉”图: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2.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秋果胜景”图: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

14、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3.枣子为红色,作者为什么选来作为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特点之景物? 明确: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因为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的枣子颜色为“淡绿微黄”,表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和作者的心境。 提问3、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 9 / 21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15、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议秋部分 提问7、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提问8、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 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10 / 21

16、提问9、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 点拨: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 作用: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 3.诗经两首 氓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全文结构 一部分:相恋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