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4157108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溧阳市教育局教研室朱勤章一、“问题解决”教学中问题的定义和分类问题是一种情景,在这种情景中个体知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因此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问答式的问题,它具有陈述性和简单性。例如:在真空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多少?能使学生学习或回忆陈述性知识,(2) 求解式的问题。它具有程序性和复杂性,必须通过周密的思考,借助某些特定的有效程序,经过主观努力才能完成的。能使学生在知道陈述性知识的同时,学习程序性知识或促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

2、化。(3) 应用与综合性的问题。它具有应用性与综合性,必须综合运用知识,联系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对实际生活、科技发展、工农业实际情况的发生和变化有所了解,并能综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推理、判断。在现实中有这样的课堂: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回答得也很热闹。一堂课下来,课堂内没有学生静静思考问题的时间。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次数很多,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从问题类型来看,事实性问题太多,理解性问题极少,应用与综合性的问题几乎没有。其实,这样的教学不是“问题解决”教学。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搞清什么是“问题”?教学的组织中,只有尽量减少问答式的问题,增加求解式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上增加学

3、生的思维力度。二、“问题解决”的含义(1)问题解决是心理活动。问题解决“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2)问题解决是过程。“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3)问题解决是教学类型。“问题解决”的活动形式可以看做是教或学的类型,可以考虑将“问题解决”作为课程论的重要组成部分。(4)问题解决是目的。学习物理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5)问题解决是能力。把物理用于各种情况的能力,叫做问题解决。上述各种解释,在形式上似乎并不一致,但是我们应看到它们所强调的

4、共同的东西,即“问题解决”不应仅仅理解为一种具体的技能,它贯穿在整个物理教育中,应该是物理教育所体现的一条主线。三、问题的功能( 1)“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势我们的思维容易受先人之见的影响,因为人的大脑“有把信息和材料安放在内存模式中的归档能力。”思维还常会陷入滞涩与休眠状态。“问题”的出现,往往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2)“问题”促使思维进入“后反省状态”当一个人碰到令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时,他就会受到刺激,去进行反省性探究。因此,思维是从一种怀疑或混淆的“前反省状态”,进入一种满意或以对先前让自己感到怀疑和困惑的情景的控制为特征的“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换过程中,

5、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3)“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在实施探索为本的教育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答案”。这种对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以及“运用交流技巧将研究结果向专家以及不熟悉该领域的听众报告”,将使大学生深受鼓励,同时领略一种“顶峰”体验。这种体验常常由于百思不得其解和长期忍受疑惑的困扰而感受尤其强烈。贝尔纳对此有极为精辟的说明:“那些没有受过未知物折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 4)“问题”可促使“顿悟”的产生 ?阿基米德为了

6、测定王冠含金的纯度,废寝忘食,苦无所得,未料在洗澡时不经意间发现了“浮力定理”。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见苯分子像一条蛇咬着尾巴旋转,悟出六个碳原子苯环的概念。虽然人们至今尚未破译“灵感”、“顿悟”之谜,但是不妨大胆猜测,当某一问题已不受直接注意时,潜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保持对问题的思索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地考虑一个问题,有时可能造成思路的堵塞或误入歧途。而一旦松弛下来,倒可能产生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其实,没有对“问题”的魂牵梦绕、锲而不舍的探究,没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着,也就不可能有“蓦然回着”时的惊喜。四、一个“好问题”应具有以下一个或几个特征:( 1)有与它有关的简单的、学生能够理解和解决的

7、问题;(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有多种解决途径;( 3)学生能据此导出其他类似的问题;( 4)包含的数据或资料能组合、分类、制表或分析;( 5)能借助于观察或实验解决;( 6)学生有直接的兴趣或有一个有趣的答案;( 7)能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或通过探索可达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推广。五、“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与结构到目前为止,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问题解决”模式。杜威 将“问题解决”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感觉问题的存在、确定问题的性质、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考虑各种办法的可能结果、选择一种解答的方法;波利亚(POlya)则将其分为四个步骤;理解问题、拟订计划、实行计划、回顾解答;瓦

8、拉斯(G. Wallas)提出问题解决四阶段:准备、沉思、灵感、验证;布朗斯福特和斯特恩( Bransford Stein )开发了五步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识别、问题表征、策略选择、策略应用、结果评价。上述这些问题解决模式的实质是个体(或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全部可能步骤、阶段或过程,是依据个体( 或学生 ) 解决问题时的心理认知程序进行划分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就是依据上述“问题解决”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如杜威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疑难的情境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当代美国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选择问题一一明确问题一一寻找线索一一解决问题;巴班斯基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创设

9、问题情境一一组织集体讨论一一证实结论一一提出问题作业。总结以上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以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迁移应用 基本教学模式的程序如下 :创设Tf境,引入问题教师精心设计难度适当而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识冲突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一种认识的困惑以形成积极的探究动机,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2)提出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上,由教师或学生根据根据问题情境中的知识提出问题。(3)分析问题,收集信息学生回想旧知识 ,自学新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网络 ,以架设问题和目标之间联系的 桥梁。(4)解决问题,寻找方法,设计解决思路使问题情境中

10、的命题与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激活有关的背景观念和先前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5)总结、评价(或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对问题解决过程、方法进行总结、评价,优胜劣汰,获得新结论。或由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假设的材料,经分析、概括得出结论。(6)迁移应用,把总结得到和方法、规律应用到新知识中,产生迁移将,然后把它用于同类问题的新问题解决之中,反馈矫正,使教学重点突出。本课题组研究方案初步构建如下物理“问题解决”的程序模式:试错猜测在研究过程中,性试运用这种模式进行实验研究,|逐步完塞并构建新的程序模式。六、“问题解决”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和学d互相合作

11、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有无到有,从少到窣陋养提用摘教育教学环境外概还要称别心、问题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学生意米有用卮器式效学,精心设网题而这生,而是耍通过启发让他们自己主动提G问题。f(一)营造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反馈舞生暗斗黑些所谓的 式教学,多数不具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环境,为学生问题意识从 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 备问题的价值。教师在教 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教学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创造思维的发展必须有一种民主和谐的 课堂教学气氛,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因此,教师必须

12、要有教学的民主 观、现代意义的学生观和教学质量观。在这些前提成立时,问题教学才有可能实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 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 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 氛中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 就会层出不穷。反之,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并加以批评、

13、训 斥甚至讽刺挖苦,毫无疑问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当学生问“问 题”时不能轻视,不能嘲笑。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要 想尽办法进行“合理”地表扬;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份,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份用积极地态度指正。 在“问题解决”教学的开始阶段,为了使学生敢问问题,可以采用写纸条的方法:上课前每位学生预发一张小 纸条,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集中后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放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总之,“问题解 决”教学中的课堂是师生平等地面对问题,平等地设法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

14、的问题意识1、通过实验演示,设置问题情景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部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得到都离不开实验。而且通过实验演示,设置问题情 景,学生的兴趣很高。例如2、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景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每个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自觉 不自觉地和物理现象发生一定的关系。在课堂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学生会感到具体、亲 切,有助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3、抓住事物的假象与学生的认识错误,设置问题情景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经常会碰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如: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力是使物体运动

15、的原 因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这些假象,通过讨论引起学生争论,设置问题情景。再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 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普通人与身体健壮的运动员拨河时必输无疑,是否因为运动员 队的拉力大于普通人队的拉力呢?学生往往给予肯定回答,教师则予以否定,抓住学生的认识错误,使学生的 心理进入非平衡状态,发生思维冲突,从而产生问题情景。4、复习旧知识,设置问题情景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再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设置问题情景,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例如在 “楞次定律”的教学时,复习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结合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就可确 定感应电流的大小,但电流的方向呢?部分学生会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回答:根据右手定则可确定电流方向。 勤于思考的学生马上会反问:若导体与磁场间没有相对运动的情况,感应电流的方向又该怎样确定?5、习题教学中,展示原型题,设置问题情景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题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成为解题的机器,教师出示一 题,学生思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一题。我们可在习题课教学中改变一下模式,教师出示的是一原型题, 要求学生通过变化产生尽可能多的新问题。七.物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