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洪泽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4154699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洪泽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省洪泽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省洪泽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省洪泽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省洪泽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洪泽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洪泽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洪泽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分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60分。甲、必考内容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流泪的滕王阁潘碧秀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

2、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

3、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流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阑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

4、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距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两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

5、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过: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晖,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7 年第11期)【注】 据唐才子传载,王勃因溺水而亡。开篇说:“赣江

6、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这里“期待的身影”指的是谁?“赣江”与被寻找的这个人是什么关系?(分)答:文中说:“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从全文看这里的“伤痕累累”有什么含义?(分)答:文章取名为“流泪的滕王阁”,有何含义?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分)答:有人说作者的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

7、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

8、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城,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葸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葸。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代:地名。莫府:“莫”通“幕”;幕府,将帅在外的营帐,即为处理军政事务的衙署。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B出战,数不利,失亡多 范增数目项王C以便宜置吏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D王翦因急击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

9、组,全能表现李牧用兵之道的一组是(3分)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A B C D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李牧守边,厚遇士卒,抚慰边民,根据需要任用官吏,利用贸易租税以充军费,使边防得以巩固。B李牧对匈奴采用欲擒故纵的战术,一旦时机成熟,便巧布奇阵,大败敌军,迎来了边境十几年的安宁。C李牧坚持固守营垒的政策,不慕虚荣,不怕撤职,审时度势,排除干扰,从军事上和物质上积极备战,不愧为一代名将。D李牧的战略战术,在思想上麻痹了敌人,但将士们不理解,当权者

10、也不理解,这正衬托出他的风采和品质。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分)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3分)译文: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分)译文: 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3分)译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杜甫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这姓吴的一来就在枣树四周插上篱笆。老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告吴

11、郎的?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分)答: 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分)答: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分)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 ! (屈原离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三人行,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分)粗糙(zo)笞刑(ch)菁华(jng)庠序(xing)肇造(zho) 恫吓(dng) 抽搐(x) 桎梏(g)恪守(k) 拙劣(zhu) 铿锵(kng)缴械(xi)对峙(zh)玉砌(qi)伺候(c) 崔嵬(wi)下列

12、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分)从现在起到2008年,北京形象电视专题片“现代北京,辉煌北京,科技北京,艺术北京,人文北京”将在美国CNN本土频道联播四年。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标明我们党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子来。由于资金匮乏等原因,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先从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开始以自愿加入的方式施行。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分 ) A中方认为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是最佳选择,而且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B江苏代表团经过一天的热烈讨论,一套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执法为民理念的议案终于产生,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心声。C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由于高原低氧环境引起的人体低氧性疾病,统称为“高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