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讲座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4140291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讲座(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讲座主讲教师 鄢建江前言一、 课程的性质、地位、由来与学习意义二、 学科归属与重难点分析三、 课程安排与要求四、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关涉的若干新观念1、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2、 终身教育、学习化的社会与终身学习第一讲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及培养途径中国是人才大国,但还远不是人才强国.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是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的关键。为此,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5年启动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通过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进程。按照“知识更新工程的部署,“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

2、建设案例”将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公需科目来加以建设。为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设立了“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案例”课题,展开以专业技术人员及团队创新能力为关注点的创新案例调查,并组织撰写了这本公需科目教材.以帮助读者了解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内含要素,了解提高个人及团队创新能力的某些重要途径。在此,我们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创新?创新过程的一般特征是什么?什么是创新能力?其主要要素是什么?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一、创新概念及创新过程的一般特征.创新概念说明创新是近年来出现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关于“创新”概念,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创新的定义多达400多种

3、.其中,最具有经典意义的是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概念。(熊彼特的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以新的方式展开的生产,如对于某一给定的生产线,以新的方式组合各种原料及生产活动,以获取更好的经济产出。”(p2补充说明)1.1它具体包括以下五种情况:生产出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桑德布的创新定义由经济学拓展到管理学,研究了服务业的创新组织。(p3补充说明)1.2联合国经合组织(OEC)的创新理念二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CD)“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的:“创新

4、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 (也是一个经济概念)。3美国的创新理念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20年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指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还是一个经济概念)1.4技术创新的研究视角创新概念千变万化,创新理论也异常丰富,其中尤以技术创新理论最为丰富和成熟。技术创新理论是技术创新研究的结晶,迄今为止出现了众多的技术创新理论,不同的技术创新理论来自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不同的研究阶段.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主要有两

5、条线索,或者说有两个研究视角:一是从技术创新行为主体的角度出发;二是从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方式的角度出发,两个角度互相补充,两条线索交叉演进。至今大致分别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参见pt课件)。技术创新行为主体的视角:。技术创新行为主体发展三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家模式,主要是关注单个企业的创新行为,强调企业家的作用,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理论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第二阶段是企业间合作模式,研究者开始关注技术创新在不同的产业有着不同的主体,在有些产业,产品的制造商是技术创新者,在有些产业,产品用户和供应商也是技术创新者。同时强调创新依赖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包括制造商、供应商、用户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

6、流。强调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合作,这是第二阶段的特点,埃里克冯希普尔的技术创新理论是其代表;第三阶段是多种组织合作模式,随着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扩展,研究者开始认识到技术创新不仅依赖企业间及企业与用户间的合作,而且与一个国家的特殊性有关(含义)。有学者用国家创新系统来说明这一情况.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D)的定义,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传播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含义)。强调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不同领域的组织之间

7、的合作、交流与相互作用是第三阶段技术创新理论的特点(特点),费里曼、伦德瓦尔、D等人和组织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是其代表(提出人)。22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方式的视角:(参见pp课件)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也有五个阶段的分法).第一阶段为线性模式:以技术推动说和需求拉动说及推拉综合说为代表;(参见t课件)第二阶段为平行交叉与网络模式:为缩短技术创新周期和利用其它企业和组织的资源,创新企业不仅在内部实现研发、生产和营销等各功能的平行交叉作业,而且广泛地同供应商、批发商和用户等合作伙伴紧密合作或建立战略联盟,增强创新能力;第三阶段是协同演进模式:(参见ppt课件)20世纪8年代末期以来,研究者开始认识到全面

8、理解技术创新需要采用包容企业环境要素在内的系统。制度对技术创新至关重要,这一阶段的技术创新理论把技术创新放在一个包含制度、组织和文化等因素的大系统中去考虑,成功的技术创新是技术、制度、组织、文化、政策和综合研究等的协同创新的结果。这里的协同创新有两层含义:一是(同行和非同行的)不同组织间的协同;二是技术、管理、制度、组织、文化、政策和综合研究等的协同.2.3技术创新及企业创新活动六个特征:这类创新活动的主体可以是企业、企业簇以及以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区域创新机构或国家创新机构.新知识(科技知识、管理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或新创意的创造或引入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创新

9、是某种知识经济行为或知识社会活动。但是,创新不只是指发明,发明是与技术变革相关的,创新可以在没有发生技术变革的情形下发生,如通过改变组织实施形式(管理上的变化),也可以导致创新.创新也不只是指创造,创造涉及新思想的形成,而创新还必须将新思想付诸于实施。创新过程往往是一个系统变化过程,涉及多种类型的主体或创新参与者(生产企业、供应商、创新企业外部的科技研发人员等)之间的合作,涉及科技知识的形成与传递,新产品的定位、生产线的设计、市场开发等。但是,创新最终要通过一定的经济效益或其他类型的社会效益来体现。创新被看作是一个组织之竞争力之所在,没有创新,一个组织就面临着失去竞争资格的可能,这里,组织可以

10、是指企业、企业簇、甚或是政府。创新的实现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创新组织内部各种人员的创造力,并使整个组织处于创新活力的状态。创新意味着创新系统内部结构会发生某种整体性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创新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会获得某种重整。.4其它类型的创新活动-社会经济文化系统的整体创新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也必然涉及经济创新与社会创新。经济模式的转变绝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生活现象,而触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认为,从企业创新发展到国家创新系统的过程绝不是一个同构放大的简单的经济过程.经济创新活动是社会改良工程的一部分,是通向社会改良的路径之一;但真正的社会改良必定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在这种意义上,

11、可以说,在进行企业创新的同时,也应在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同步实施创新活动。今天,当人们将“科学创新、知识创新、教育创新与经济创新”并置使用时,创新一词已不只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同时,科学创新一词的含义也已不再仅限于指科学认知过程中的进展。知识创新不但要求通过改良科学研究的组织、活动过程以生产出更多、更具有突破性的科学知识,而且也要求通过改良科学的社会运作模式,使其能够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本书所采用创新概念是一种广义的的创新概念(重点掌握):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或引入新的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组织、制度等新事物并将之应用于社会以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价值包括经

12、济价值、社会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定义)()这一创新概念涉及三层含义(三个环节):新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的形成、产生或引入(新知识或创意的形成或引入);利用新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设计生产或形成新的产品、服务、组织、制度、流程或管理方式等新事物(新产品等新事物的设计和制作); 设计通过新产品等新事物的社会化实现其价值,所追求的价值并不只限于经济价值(新产品等新事物的社会化应用).这一创新概念既包容熊彼特源自其技术创新提出的定义,又兼及目前广泛开展着的各类创新实践。据此概念,本书在征集案例时涉及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教育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案例。创新有多种类别,也有多个级别。按照最简

13、单的划分,创新有小级别创新、突破性创新(radical novatin)、里程碑式的创新三个级别。(级别)其中,90的创新属于小级别创新或普通创新,只有10的创新属于突破性创新乃至里程碑式的创新.这三类创新呈现出金字塔分布。类似的创新等级分类及分布可见于苏联的创新方法研究(TRIZ).TRI是基于对美国数万件发明专利的分析而展开的创新方法研究。TRIZ研究没有像熊彼特那样区分发明与创新,采用了较宽泛的发明或创新概念;但却就发明或创新的等级作出了明确区分,它们被分为个等级:第1、2等级均属于小型发明或创新;第3等级为中型发明或创新;第4等级为大型发明或创新;第5级则属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创造

14、,无一般规律可言。因而,RIZ主要研究与第2、级发明或创新相适应的一般方法或规律.(TRI等级)二、创新能力的内涵及要素一般说来,能力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的定义,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 (定义)p。创新能力的内涵(重点掌握含义、构成、特点)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者、创新团队、创新机构乃至更大的经济或社会实体进行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亦有三重含义

15、:1。1形成或产生新的思想、观念或创意的能力;12利用新思想、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流程或组织等各种新事物的能力;1.3应用和实现新事物价值的能力。(含义)2.创新能力的构成创新能力构成,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等十种的能力。(构成)2。2.1学习能力:获取、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学习能力还包括态度和习惯,比如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信念。个人具有学习能力,组织也具有学习能力,人们把学习型组织理解为“通过大量的个人学习特别是团队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够能动的作用于环境的有效组织。也可以说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如今竞争的时代,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个人或组织的学习能力,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而言,其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多更快。所以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得比对手更快。”2。2。2分析能力: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