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向量及空间距离●说课稿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413077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间向量及空间距离●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空间向量及空间距离●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空间向量及空间距离●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间向量及空间距离●说课稿(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空间向量与空间距离”说课稿长阳县民族高中 彭绪清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选修2-1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利用向量坐标法求空间距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2-1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这一节是在学习完空间向量后补充讲解向量坐标法求距离,是对前面内容的拓展, 也是下一节知识的铺垫。2.教材处理通过视频片段创设情境,强化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饱满的精神参与课堂学习。考虑到突出重点和化解难点的需要,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采

2、用教师点拨,学生合作讨论,让学生在构建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基本掌握向量坐标法求距离公式的推导和简单运用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计算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师生共同探索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向量数量积推导向量的距离公式。 难点: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向量的距离公式的灵活运用二、教法设计我主要采用启发诱导与小组合作相结合,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点到面的距离公式,引导学生探求出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公式,从而突出重点。再通过情境创设与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明确距离公式的应用,来突破难点。整堂课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

3、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三、学法指导 从贴近生活的情境创设出发,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经历观察思考、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之后,进一步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教学环节当中,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认知结构,以达到会一题,通一类的效果。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基本流程设计意图与评述一、 情景引入:视频片段: 2011年4月10日我国成功发射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如何确定空间中的导航卫星在某一时刻与地面控制中心的距离?如何确定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通过视频片段创设情境,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精神参与课堂; 从视频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4、引入向量坐标法求空间距离。二、问题质疑:1、 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D1到平面BB1C1C的距离是多少?直线D1C1与B1B的距离呢?变式、求点D1到平面AB1C的距离又是多少?求体对角线BD1与面对角线B1C的距离?问题2与问题1是在同一背景下,但有层次区别:问题2利用常规方法做起来却困难,为探求如何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的方法埋下伏笔。三、教师点拨,探求利用空间向量求点到面的距离设 为平面的法向量,A,B分别为平面内、外的点,点B到平面的距离 在教师的导引下,师生共同探求点到面的距离。四、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探求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公式:学生小组合作探求异面直

5、线间的距离公式。请学生讲解探求过程,让学生在构建过程中,沉淀内化知识结构。五、例题:回到前面的问题2,试用空间向量求解: 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点D1到平面AB1C的距离又是多少?求体对角线BD1与面对角线B1C的距离? 起到前呼后应对比作用,体验利用空间向量解题的方便。学生演排,教师规范解题格式。六、课堂训练:1、(2011四川)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BAC=900,AB=AC=AA1=1,D是棱CC1上的一点,P是AD的延长线与A1C1的延长线的交点,且PB1平面BDA1。求点C到平面B1DP的距离。2、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的侧棱AA1=4

6、底面ABC中,AC=BC=2,BCA=900,E是AB的中点,求异面直线CE与AB1的距离学生自主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深化两种情况中距离公式的具体运用。七、课堂小结:1、距离公式2、向量的非唯一性 3、求距离的一般步骤 4、利用向量求距离的优点学生自我总结,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八、课后任务: 1、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1的菱形,ABC60,PC平面ABCD,PC1,E为PA的中点求点E到平面PBC的距离2、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2,AD=4,AA1=6,E是BC的中点,F是CC1的中点,求异面直线B1E与D1F的距离。 分层次的作业安排,突显教学的层次性,巩固本课所学。 教学反思,促进教学 情景引入对学生的课堂情趣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内容的处理上,以导学为主,小组合作探究的思想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充分的个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