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总结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4127238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诊断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实验诊断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实验诊断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实验诊断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实验诊断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诊断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总结(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答题考察的大部分是XXX上升或下降的临床意义。血液学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Rct临床意义1)增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多种增生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2)减低: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如再障、肾病、内分泌疾病、骨髓移植等。中性粒细胞数目变化(教员上课讲过像这类题目要写出具体疾病的,至少要写出一至两个)1)中性粒细胞增高生理性增高1. 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2. 剧烈运动、淋浴3. 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4. 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高1. 急性感染: 如肺炎、扁桃体炎、急性阑尾炎G+2. 严重组织损伤、大量细胞破坏:如外伤、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溶血后1236h (WBC

2、 常10.0x109/L,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3. 急性大出血:如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WBC迅速增多常达20.0x109/L4. 急性中毒:如安眠药、滴滴畏中毒,WBC可高达20x109/L以上,代谢性酸中毒:如糖 尿病、酮体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以中性粒细胞为主5.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肝癌、胃癌等2)中性粒细胞减少1、感染:特别是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低 至2.0x109/L);病毒感染流感、淋病、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时原虫感染(疟疾、 黑热病等)2、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组织

3、细胞病(恶组;)急性非 白血性白血病;PNH.3、脾功能亢进:破坏过多、脾素抑制骨髓生成4、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X线、放射性核素;苯、铅、汞;服氯霉素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要求掌握概念和临床意义)1)核左移概念(名词解释):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 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临床意义: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等。2)核右移概念(名词解释):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临床意义:常见于营养性

4、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性药物后,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 右移,提示预后较差。缺铁性贫血(重点掌握概念、检查项目及其临床特点)概念(名词解释):是用来合成Hb的贮存铁缺乏,从而影响Hb合成所引起的一类贫血。 :*血象特点1. Hb含量、红细胞计数均低于正常,Het相应减少,MCV、MCH均降低;2网织红细胞百分数正常,铁剂治疗后7-10天可达高峰;3. 血涂片中红细胞变小,中心淡染区扩大、或呈环状;4. 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无改变。骨髓象特点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降低;2. 红系增生明显,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3粒系细胞百分率相对减少;4.巨核细胞系无明显变化;5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明显降低

5、或消失铁代谢检查特点1血清铁蛋白降低2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贫血这一块的其他内容如溶血性贫血教员虽然没有画出来,但仍然可能考,希望学有余力的同学自行掌握。骨髓细胞学检查(难度较大)过氧化物酶染色POX (考察鉴别诊断那种疾病)临床意义: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鉴别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一细胞多呈阳性反应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一一细胞呈强阳性反应3)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一一细胞多呈弱阳性反应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一细胞呈阴性反应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 NAP)(鉴别诊断疾病用到的项目)临床意义增高:严重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真红、骨髓

6、纤维化、ALL、慢粒急变、MM、再 障、恶性淋巴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减低:CML、AML、PNH、恶组鉴别诊断:1)CML与类白血病反应f2)PNH ;与 AA 仁 ALL f 与 AML ;3)细菌感染f与病毒感染(真红f与继红无变化骨髓增生程度的意义(考察不同活跃程度所反应的是那种疾病)1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白血病,尤其是CML。2增生明显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疾病脾 亢、ITP、以及正常儿童和青年的骨髓象。3增生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正常,见于正常人,增生性贫血,部分慢性AA。4增生减低:见于AA、粒缺或粒细胞减少

7、症、骨纤等,也可见于老年人。5增生极度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见于急性AA、骨髓坏死等凝血机制(要求掌握内外源凝血途径、启动方式、内外源筛查指标APTT、PT、INR临床意义)内外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及参加的凝血因子不同,结果形成两条不同的因子X激活通路。(一)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正常血液中,部分由组织中进入 血液,包括从TF与FVII结合直至FXa形成的过程是体内凝血的主要途径,也是发生止血血栓病理改变的主要部分。外源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一 PT【参考值】11-13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有临床意义INR值:国际标准化比率指受检者血

8、浆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参比血浆凝血酶时间的平均值, 参考值为1.00.1【临床意义】1)延长:见于外源凝血系统的因子先天性减少、缺乏,纤溶亢进,血中抗凝物质增加,严 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2)缩短:先天性V增多症,口服避孕药、血栓前状态及血栓形成性疾病。3)监测口服抗凝剂量 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最佳浓度是:INR为2.0-3.0(二)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正常血液中存在的凝血蛋白和Ca+,包括从FXII被激活 至FXa形成的过程。内源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一APTT【临床意义】1)延长:内源凝血系统因子缺乏、肝素、狼疮抗凝物。2)缩短:血栓前状态、D

9、IC等。3)监测肝素抗凝治疗的首选指标。在血浆肝素浓度为0.1-1.0 IU/ml时有较高的敏感度,治疗的安全有效范围是APTT检测 值为同时检测的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三)共同凝血途径是指从FX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外凝血系统的共同凝血阶段包括凝血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形成尿液检查尿量(必须记住)正常成人:10002000 ml / 24小时尿,平均为1500 ml,昼夜之比为34: 11)多尿:24小时3000 ml2)少尿:24h 尿 400ml 或v17ml/h3)无尿:24h尿 100ml或12h内无尿肾功能检查肾小球功能检査(至少知道需要哪些检査项目)肾小球滤过

10、功能试验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微穿刺法不常用) 肾血浆清除率: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清除 血肌酐(Cr)测定临床意义1. 不敏感:GFR降至正常50%以下,CrTo2. 慢性肾炎:超过442 ymol/L时有尿毒症可能。3. 急性肾炎:177354 ymol/Lo4. 尿毒症:可达1768 ymol/Lo5. Cr减少:严重肝病。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临床意义1. 较早判断肾小球的损害:80%正常值时提示肾小球损伤;2. 对肾功能的初步估价:5170 ml/min轻度损害3150 ml/min中度损害30 ml/min重度损害3. 指导治疗40

11、 ml/min限制蛋白质饮食30 ml/min噻嗪类利尿剂无效21.4 mmol/L尿毒症期2肾前性增高1)长期大量蛋白质饮食;2)蛋白质分解过度:组织大量坏死、消化道出血等;3)肾血流量降低:脱水、休克等;3肾后性增高:尿道梗阻、前列腺肥大等。4. BU减少:低蛋白饮食、严重肝病、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等。二、肾小管功能检查(知道需要哪些检査项目项目临床意义不要求)2.R2-微球蛋白(R2-MG)测定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正常人生成量较恒定。R2- MG经肾小球滤过后的99.9%被近曲肾小 管重吸收和降解,仅微量从尿中排出。临床意义:尿中升高:见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损害,如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药物所

12、致肾小管损伤、肾 移植后排异反应等。血清中升高:见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比血肌酐灵敏)、恶性肿瘤、肝炎、类风湿关节炎3尿浓缩稀释试验:是判断远端肾小管功能敏感指标。临床意义1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病变,滤过减少,肾小管重吸收相对正常,故尿量减少,尿比 重增高。2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变累及肾小管,尿浓缩功能障碍,夜间尿量增加,尿比重降低,晚期 尿比重固定。3慢性肾盂肾炎:病变以间质炎症为主者,损伤肾小管,尿量增加,尿比重降低。4.肾功能不全时,夜间尿量可超过750ml;最高比重小于1.018表示本身浓缩功能不全;尿 比重相差很小,比重固定在1.010左右,表示肾浓缩功能严重障碍明显增多(24小时大

13、于 4L,尿比重低于1.006),为尿崩症。肝功能检查(背下面这个表就行了)三种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诊断类型血液尿液粪便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胆红索胆素原颜色正常有无或极微阴性阳性棕黄色溶血性高度增加正常或极微阴性显著增加加深肝细胞性增加增加阳性轻度増加变浅梗阻性不变或微增高度增加强阳性减少变浅或消失或陶土色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名词解释):胆汁酸由胆固醇在肝脏合成,随胆汁进入肠腔后,被肠道细菌分解后由小肠重吸收,经门静 脉入血回肝,再由肝细胞摄取,少量进入血液循环,90%95%再分泌入胆汁,形成胆汁酸的 肠肝循环。酶胆分离(名词解释):急性重症肝炎病情恶化时,可出现黄疸加重胆红素明显升高,但转氨酶却

14、减低。提示肝细胞 严重坏死,预后不佳。反映肝细胞、胆道损伤的酶分别是哪些? 反映肝细胞变性坏死的酶(逸出酶)如 AST、ALT、LDH 反映胆汁淤积的酶(胆道系统酶)如 ALP、GGT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的酶如 CHE、LCAT反映肝纤维化的酶如 MAO、PH反映肝癌性病变的酶如 AFU转氨酶AST、ALT测定的临床意义(很重要)1. 急性肝炎早期诊断:早期:ALT ft AST f ALT/AST1;重症肝炎:ALT f AST ft ALT/AST1;2. 急性重症肝炎病情恶化:酶胆分离3鉴别胆汁瘀滞与肝实质细胞损伤:胆汁瘀滞: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肝实质细胞损伤:转氨酶显著升高糖类和蛋白质检查空腹血糖参考值(必须记住)酶法:3.961mmol/L邻甲苯胺法:3.964mmol/LOGTT实验参考值(口服葡萄糖175g / kg体重,最多不超过75g)(必须记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