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海上丝绸之路(明朝)作者:徐 鞠来源:《椰城》2008年第 08期我国历史上由政府组织的庞大船队连续多次往返于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友好访问与通商 贸易活动,是明王朝明朝初年,为巩固刚建立起来的朱氏皇朝的统治,防止海外侵扰,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 规定“片板不许下海”,“敢有私下出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在明朝实行“海禁”的同时,“朝贡”贸易仍然进行,广州仍设市舶提举司永乐三年,广州 兴建华丽的怀远驿,在十七甫路建房一百二十间,招徕贡舶,安顿外商《图书集成职方 典》一三八o卷记载谓:“明洪武三年,同知乌肃以能御灾捍患,请敕封为新泽海港之神,祀 忌豚肉,往来船只必祀之,名日番神庙 ”明代造船业较前代更为发达,出现了不少的著名的造船基地如明初洪武年间就首在今南 京市郊上新河建立了“宝船厂”造的船称做“宝船”在福建建造的称做“福船”,广东建造的称 做“广船” “广船"的特点是以“铁栗木为之,视福船尤巨且坚”材料优良,使用质坚如铁的铁 栗木(亦称铁力木),船体结构坚牢,规模巨大,航行力强广东出海之洋船都是富豪建造他 们勾通官吏,办置商货,走私出洋嘉靖年间海商首领王直在广东高州所造的船,规模宏大, “巨舰联防,方一百二十步,容二千人,木为城,为楼橹,四门其上,可驰马往来”。
崇祯年 间,海述祖在海南岛造一大舶,三年乃成,首尾约二十八丈,桅高二十五丈可知,明代造船 业,既有官办的,也有商办的,皆是规模宏大,反映海运的发达明成祖永乐三年到宣宗宣德八年,是明王朝庞大的船队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最为活跃的时 期太监郑和先后7 次率领庞大船队(五、六十艘),二万多人(各种专业人员和官校、士卒 等),以及馈赠礼物和商品,巡航、访问南海沿岸三十七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中的船只,称做“宝船”,每船可载五、六百人最大的“宝船”9桅, 12帆 “修四 十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明史•郑和传》)近人考证,船长40丈合公制近60米,宽18丈 合公制 27米,排水量1200吨左右海洋茫茫,郑和船队“惟观日月升坠,以辨西东;星斗高 低,度量远近皆剖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经月累旬,昼夜不 止”(明・巩珍:《西洋番国志》)郑和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同上书)维梢挂席,际 天而行”(明•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序》)今天,南京郑和公园有:郑和“宝船”模型郑和船队所到国家和地区,除了礼节性访问,相互馈赠礼物外,也以所带货物进行贸易 随同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他的《瀛涯胜览》一书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