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世界与自我实现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4113649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心理世界与自我实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心理世界与自我实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心理世界与自我实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心理世界与自我实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心理世界与自我实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心理世界与自我实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心理世界与自我实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及其应用课程论文 如何证明我来过?论心理世界与自我实现摘要 心理世界是“我”所假设的虚拟空间,由“我”导演的现实社会的心理投射。在心理世界中“生存”着各种子人格,这些子人格的整体构成了“自我”。文化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会影响到子人格间的形成和关系,会导致子人格的转化或改变等等,进而影响到自我及外在的行为选择。此外,在心理世界中,还有其他含有心理能量的型相存在。这些型相是在现时与“我”有着社会关系的群体。而其中占较大部分的是信仰,有宗教,有国家等。这些信仰决定了“我”的价值观,决定了自我实现的判断标准。“自我”与社会群体在心理世界中的“投射个体”发生关系,演绎心理世界的故事,对行为选择和信仰体

2、系的建构、自我同一性的实现起着关键的作用。自我同一性的缺失将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文化与流变的“自我”通过心理世界相互作用,从历史的记忆和主体存在的实像角度证明了“我”的永恒。关键词 人格 心理世界 自我实现 原型 存在引言寻寻觅觅的一生,我们一直为“意义”所困,为存在的证明所累,为自我实现的终端所惑。每一个个体都在企盼着幸福,渴望着彼岸王国的自由,为着这一些美丽的“幻象”,而将社会行为与心理世界进行了自主或不自主的交汇。心理世界,一些心理学家亦称之为心理生活,“是由生活者自主体验和把握到的,或是由生活者自主创造和生成的” 葛鲁嘉. 关于心理生活基本性质和内涵的理解.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3、 2005,(9):100-103,是一个主体假设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以现实社会为模本,经由心理能量的整合投射而成。心理世界主要的存在分为三类:一是一群“我”,即子人格,在精神分析疗法中亦被荣格称为“原型”,是心理分析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同时也是“我”与外界交互的基本媒介;二是与“我”有社会关系的人群,其中以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对我的行为选择和价值体系的建构影响最大,子人格与重要他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即心理假设或者称为行为预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外在行为决策并受到决策结果的影响;三是信仰及价值体系,即自我实现的判断标准,对于“自由”的内在理解和回应。斯宾诺莎将幸福定位为人

4、对于神的由衷之爱,而“神”的意义类似于心理世界中的“信仰”,由此构成行为模式的支持系统;柏格森将自我解读为绵延的存在,为价值终端回归自由的天性、达到自我的永恒存在奠定了理论基础。一、 子人格与自我“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学术界基本认同其原意是指面具(mask),它起于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与祖宗崇拜。以图腾、祖宗等崇拜中使用的面具来获得人与自然、人与族群的同一性,反映了原始时期“初民”的人格自然化状态。” 余萧枫, 张彦. 人格之境类伦理学引论.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41人格从面具的含义中引申出来,表达的是一个心理全貌的概念。“北大心理学教授陈仲庚给出了一个较为宽泛的

5、定义: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马向真. 道德人格与自我的同一性. 学术论坛, 2004,(6):17-20这个定义强调了“变化”和“持续”,肯定了人格可变的一致性。自我是“一个在一定社会文化结构中不断进行调节以寻求心理平衡的系统” G.A.Kelly.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yucts:A Theory of Personality (2Vols)M.NewYork:Norton,1995.:86.转自 周宁. 文化

6、中的人格与自我.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72):65-68。自我和人格在心理世界中达到统一。子人格是人格所分有的理念型相,形成了在群体中的同一和差异。下文将从子人格的概念、子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这三个方面对子人格与自我及外在行为决策之间的关系加以阐述。1、子人格的概念及其形式子人格这个名称来源于朱建军教授的人格意象分解方法“在人格意象中被我们称为子人格的,可以粗略地说成是形象化的性格特质。荣格说过,每种个别独立存在的心理内涵都会被拟人化。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疯子的幻想以及所谓的降神会。只要自主心灵成分被投射出来,无形人随时会出现。这一点可以说明,通常的降神会之幽灵与原始人所看到的幽魂是怎样的性

7、质,倘若一个人为某种重要的心理内涵所投射到,他便算是着魔了,换言之,他已具有创造自然的能力,他或她便成为一位巫师或巫女或狼人。在意象对话中,就给了无形人一个出现的机会。如果一个人心中所包含的多数或所有无形人都出现了,我们就可以叫做人格意象分解。”朱建军. 你有几个灵魂.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17-18子人格可以理解为心理世界中存在的“我”的各个型相(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每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理念型相是事物可感的原因。具体可参考柏拉图的理念论),也可以说是人格的分有。“以林顿和卡丁纳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学派认为,一个社会所有成员由于共同的早期经验的影响,形成了一

8、种共有的人格类型,即基本人格类型。它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共同的发展趋势和相同的投射系统,即基础价值与态度。”周宁. 文化中的人格与自我.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2, (1):65-68基本人格类型即子人格的原初自然化状态,所以可以认为原初的子人格其实是文化的载体,是共同体的人格分有。这些子人格生存的心理世界有点类似于童话空间这些子人格虽然都是“我”,但却并不一定是人,可能是鬼神,也可能是动植物,即使是人,也不一定是与“我”性别相同。他们(暂时借用人类的代称)大多来源于民俗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如夸父)、或者是“我”所接触的故事人物(如宝葫芦、林黛玉)等等。心理世界充满了科幻小说中的光怪陆离,存在于

9、其间的子人格也有点“瞬息万变”的意味。但子人格总体的变化还是有序的,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子人格的整体表现,亦即完整的人格内涵,即是“自我”。也就是说,自我是人格的外在呈现,故而子人格的变化会影响自我的行为选择和表现。子人格变化序列的一致性呈现了自我在时间这一维度上的绵延,而基础人格作为文化的传承,则体现了历史的记忆。自我实现所凭依的价值体系,就要从对自我的认知基础上开始建构。2、子人格间的“人际关系”子人格与子人格之间存在着四种“人际关系”,即“不认识、认识但不关心、认识但不喜欢、认识且喜欢。”朱建军. 你有几个灵魂.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38这四种关系也类似于现实

10、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对于一个健康的自我而言,其子人格的关系大多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但并不是所有的子人格都会相互喜欢,友好相处。若对一种恶意行为进行姑息,自我的外在呈现便是变态;所以在子人格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微妙平衡,比如有一个骄傲的子人格必有一个谦虚的子人格,有一个自卑的子人格必有一个自信的子人格,有一个阴郁的子人格必有有一个阳光的子人格,自我的表现就决定于这些子人格之间的博弈。但完全的平衡,亦即自我表现的“圣人”或者“君子”的“心如止水”,一般是不存在的。这些子人格的相对失衡会表现为内心的欲求和倾向性。比如一个骄傲的子人格在与谦虚的子人格中的博弈中占了上风,“我”就会表现为自信,并且

11、充满征服的欲望。只要限定在一个度中,这种相对的失衡会给我们带来精彩的世界感知,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自我实现的途径。对于子人格的“人际关系”,在心理治疗中可以通过心理分析师的引导来进行有意识地调节。但对于我们日常生活而言,这种调节则多半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上文提到存在于心理世界中子人格是“瞬息万变”的,即是这种无意识状态下的“人际交往”。比如,在遇到某些细微的行为决策时,有时你会觉得某些行为是“理所当然”的,实际上是子人格中的“人际交往”已经有了结果。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就是基于这种连续的定向的“人际交往”的结果。但是,这种连续性的形成直接受制于外界的评价,即行为调节取决于自我内在认知与外界评价的

12、一致性。3、子人格的形成显然,在心理世界与自我实现中所搭建的桥梁还少了关键的一段,即子人格的形成。从子人格的概念中,我们了解了基础人格类型对文化的传承,体现为“历史的记忆”,此即说明了子人格形成与文化的密切相关性。此外,上文提及子人格的表现形式多数来源于具有典型意义的传说或故事人物,也直指文化的影响。而子人格的“人际关系”中,子人格间的“交往”显然与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关于文化对人格与自我的关系的影响在探索认识自我的研究上一直是个热门的话题。但是在20世纪以前,由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文化一直是游离在人格与自我关系影响因素之外的,即文化无用论。后来文化人类学家又提出了文化决定论,

13、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但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文化,即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子人格的形成、自我的行为选择,价值体系的建构等都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当然,我们不否认遗传的影响。心理世界的建构理论认为,遗传的影响可以归为文化的积累,即荣格所说的“原型”。“荣格说在集体潜意识中有很多原型,他们会表现为原始意象。原型或原始意象是人祖祖辈辈的生活中积累的形象。在让你们的想象中,这些原始意象会表现为人、也可以是动物、鬼神或其他。荣格所确定的原型有很多,包括诞生原型、复活原型、死亡原型、英雄原型、上帝原型等;以及许多自然对象原型,如树的原型、太阳的原型、动物原型等;还有不少人造物原型,如圆环原

14、型、武器原型等。”朱建军. 你有几个灵魂.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85根据荣格的表述,原型即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始意象,这些意象的产生是经过人祖祖辈辈的积累而成,显然这些“积累”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氛围的构建。自人类产生初期,我们祖先的行为选择便以文化的形式流传了下来,而说明人类起源的各个神话传说也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成为一种“人类意志”。这些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从表现上来看,我们可以称之为“遗传”。而相对的“后天环境”的影响,则构成了子人格的“自由意志”(关于自由意志的形成,将在第二部份予以详述)自由意志与人类意志的融合,形成了人类的“类性”。在这个过程中,经由后天的文

15、化建构,社会角色等的影响和不断习得,这些原型会受到“污染”(并不一定就是指变坏了,比如把死亡原型与爱结合),而变得不纯,即经过了一些加工改造或结合或分化成别的子人格型相,这些改变都属于后天的影响。这些在心理世界中生活着的人或别的生物,即各种不同的子人格,其外在呈现即“自我”。综上,最终所形成的类性既是人类意志的表达,也内化为个人自身的精神,指导着主体的行为选择。这是价值体系建构的雏形。二、 社会关系的心理投射在子人格与自我这部分内容中主要陈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人类整体的意义和区域性文化对某个群体的子人格形成的影响。在文化传承的层面上提出“历史的记忆”对个体存在意义的证明即子人格的模态继承和发展

16、的一致性、连续性。但正如上文所提及的,达到自我同一性的行为调节以自我内在认知和外界评价的一致性为必要条件。人类的“自由意志”即后天个体差异性的获得,依赖于社会评价系统。心理世界的组成部分不只是这些子人格(作为“我”的群体),还包括了主观意义上的客观世界,即客观社会的心理投射,朱建军教授称之为“副本”。朱建军. 你有几个灵魂.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136-142在社会关系的心理投射这部分中将对心理世界的另一大组成群体与“我”有社会关系的群体尤其是重要他人对子人格的影响、价值体系建构的基础等做简要的陈述。心理世界中存在的这个有别于“我”的群体,我们将其称为“心理角色”。1、 心理角色是社会角色在心理世界的投射在心理治疗的方法中,有一种称为“心理剧”的治疗方法,由犹太人莫雷诺创立。胡佩诚等. 心理治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年7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