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4104742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 页数:118 大小: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医病理学知识点整理(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绪论法医病理学(forensic pathology)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伤、残、病、死与死后变化的发生开展规律的一门学科。目的是为案件的侦查或审判提供医学证据。法医病理学是运用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解决有关暴力性和非暴力性死亡的死亡征象、死亡原因、死亡方式、死亡时间、死亡地点、个人识别,以与致伤物的推断和确定的法医学分支学科第一节 法医病理学的研究容一、 法医病理学的研究容与科研模式(一) 法医病理学的研究容暴力性死亡非暴力性死亡涉与医疗纠纷的死亡工、农业生产中因事故造成的中毒死或其他伤亡被采取强制措施的人员死亡危害公共安全的烈性传染病的死亡吸毒死亡实施人工流产或非法堕胎的死亡其他可能涉与

2、法律问题的死亡。二、 法医病理学尸体检验与其相关法律制度(一) 法医病理学尸体检验1. 确定死亡原因 死因是指导致死亡的某种具体外部因素或自然性疾病。确定死因的一个重要前置规程是区别暴力性死亡与非暴力性死亡2. 判断死亡方式 是指导致死亡的暴力行为方式。3. 推断死亡时间 死亡时间是指人体死亡后经历的时间,即自人体死亡到尸体检验时所经过的时间,也称为死后经过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4. 推断损伤时间 法医病理学上的损伤时间是指从受伤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5.8. 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证据9. 其他问题 由于案件的需要,有时需根据尸检所见结合现场勘查和案情调查,重建案发

3、当情况,即现场重建三、 法医病理学检验鉴定须知事项(一) 系统全面尸体剖验作出客观、正确、科学的鉴定意见之关键,系统解剖应要求坚持剖开三腔颅、胸、腹腔)(二) 详尽肉眼观察三准确判断病变(四) 正确提取检材 法医病理学的检材,不仅取脏组织器官需做组织学检查,而且还需要提取供毒物分析和各类物证检验使用的各种各样的检材五、 法医病理学档案与标本管理(一) 档案管理 包括法医病理学鉴定书、委托合同、案情记录、现场勘验记录、尸体解剖记录、照片、声像材料等。(二) 标本管理 在尸体解剖时提取的血液、尿液、胃容物、毛发、精斑等,应分别妥善保管,一般应保存三个月至半年:保存的脏器官标本一般保存半年:死亡第一

4、节生命与死亡的根本埋论一、生命的本质、生命器官与生命体征第二章 死亡(一) 生命的本质生命是通过生物体自主活动为表现形式,机体自主活动程度反映生命质量。(二) 人体的生命器官和生命活动(三) 生命体征的意义 是评价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征象,判断个体生命是否存在以与是否正常的具体指标。二、 死亡的相关概念 死亡death是一个过程,指个体生命功能的永久终止。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果。(二) 衰老衰老具有如下特征。(三) 人体死亡1. 整体死亡 也称躯体死亡或个体死亡,即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死亡。2. 分子死亡 又称细胞性死亡,是死亡的一个必然过程。第二节 死亡的分类与诊断标准一、 死亡的分类(一) 自然

5、死亡 又称非暴力性死亡.指符合生命和疾病自然开展的规律,没有暴力因素干预时发生的死亡,理论上又可以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1. 生理性死亡 也称衰老死,指由于机体自然衰老,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直至衰竭,尤其是脑、心、肺功能的自然衰竭以至不能维持生命功能而导致的死亡。2. 病理性死亡 指由于各种疾病的发生、开展、恶化而引起的死亡,习惯上称为病死。(二) 非自然死亡 又称暴力性死亡是由某种或几种外来的作用力或有害因素导致的非病理性死亡。二、 死亡的诊断标准(一) 心性死亡 心性死亡是指源于心脏疾病或损伤而致其功能严重障碍或衰竭所引起的死亡,包括心外膜、心肌、心膜、心冠状动脉系统和传

6、导系统的各种病变、损伤以与离子通道功能与结构异常等。 原发性心跳停止是指源于心脏的有效搏动的突然停止,主要表现为心搏骤停,包括心室颤动、心脏无收缩、室性濒死节律等。心室其发生机制颇为复杂,与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和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麻醉、低温、心脏本身的严重损伤或病变有关。(二) 肺性死亡 肺性死亡是指源于呼吸系统,尤其是肺的疾病或损伤而致其呼吸功能严重障碍或衰竭所引起的死亡,也有人称为呼吸性死亡。第三节 脑 死亡一、 脑死亡的定义与分类 脑死亡是指大脑、小脑和脑干等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永久性丧失,此时,无论心跳、脑外体循环、呼吸以与脊髓等脑外器官功能是否存在,均可宣告人的个体死

7、亡。三、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1) 中枢性永久性自主呼吸停止:(2)脑干反射完全消失:(3)持续性深昏迷:(4)脑电图平直,经颅脑多普勒超声诊断呈脑死亡图形,且观察12小时无变化。五、 脑死亡与持续性植物状态 持续性植物状态是指由于神经中枢的高级部位大脑皮质功能丧失,使患者呈意识障碍或昏迷状态。第四节 死亡的发生经过与假死一、 死亡发生的一般经过(一) 濒死期 濒死期又称临终期,是临床死亡前期,此期主要生命器官功能极度衰弱,逐渐趋向停止。1. 意识障碍2. 呼吸障碍 呼吸不规如此或各呼吸肌同时收缩而出现僵直性呼吸。脑干网状结构受刺激,向其他横纹肌群发出冲动,全身性肌肉痉挛。3. 心跳和血压变化

8、主要表现为心跳减弱和血压下降。4. 代障碍 酸中毒与水盐代障碍。(二) 临床死亡期临床死亡是指人的躯体或个体死亡,是与细胞性死亡相对而言的。三生物学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也称细胞性死亡。二、 假死(一) 假死的原因假死是脑缺血、缺氧和高度抑制的结果,中枢神经抑制性药物中毒,身体降温(二) 假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第五节 死因分析一、法医学死亡原因分析(一根本死因:或称为原发性死因,是指引起死亡的原发性疾病或致死性暴力。(二) 直接死因(三) 辅助死因:是根本死因之外的自然性疾病或损伤,它们本身不会致命,但在死亡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四) 死亡诱因:即诱发身体原有潜在疾病急性发作

9、或迅速恶化而引起死亡的因素(五) 联合死因2. 致死的共同因素分析(1) 疾病与疾病联合2疾病与暴力联合(3)暴力与暴力联合:二、死亡机制 死亡机制是指由损伤或疾病引起的、最终导致死亡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各种不同的死因通向死亡终点的几条共同通道。常见的死亡机制有心脏停搏、心室纤颤、反射性心脏抑制、严重代性酸中毒或碱中毒、呼吸抑制或麻痹、心肺功能衰竭、肝肾衰竭、延髓生命中枢麻痹等。(一) 即时死亡与其常见机制1. 整个机体的毁损2. 全脑或心脏组织结构的严重破坏导致的功能立即丧失3. 脑干功能的急性麻痹或重度抑制4. 反射性心搏骤停或心室纤颤(二) 急性死亡与其常见机制 急性死亡指损伤或疾病发作后

10、几小时到24小时发生的死亡,其机制主要是心、肺或脑功能的急性衰竭。1.4.(三) 亚急性死亡与其常见机制 亚急性死亡指损伤或疾病发生24小时后第23 周发生的死亡。1.3. 外伤后非感染性并发症4. 缺氧、中毒、损伤或某些疾病等致水电解质紊乱、酸或碱中毒。四慢性死亡与其常见机制 慢性死亡指损伤或疾病发生3 周以后发生的死亡,有的可能在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死亡,与法医学鉴定有关且较常见的情况如下。1.4.(五) 应激性死亡1. 分析应激原作用强度与应激反响程度 要明确应激源在损伤疾病,死亡的发生开展过程中的作用强度如何,需要详细了解案情。2. 应激与损伤疾病,死亡的关联性 需要注意的是,

11、应激在损伤疾病,死亡的发生开展过程中的参与度问题。3. 机械性损伤的应激反响 上述损伤、死亡的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机械性损伤本身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引起的异稳态负荷过重:二、是受害人因受到伤害或合法权益得不到正当维护而引发的心理不良反响,出现心理应激,也可引起异稳态负荷过重。 死后变化第一节 死后变化的影响因素、分类与法医学意义 人体死后因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各种外因素的作用,在尸体上发生各种变化称为死后变化。这些变化使尸体外表和部器官组织呈现与活体不同的征象,故亦称尸表现象。一、 死后变化的影响因素(一) 外界环境因素1.(二) 尸体本身的在因素1.(三)

12、其他因素1. 尸体被冷藏或冷冻2.停尸载体与尸体的体位3搬运尸体4. 医源性因素二、 死后变化的分类(一) 按死后经过时间分类1 早期死后变化:包括超生反响、肌肉松弛、皮革样化、角膜混浊、尸冷、尸斑、自溶、2. 晚期死后变化:腐败霉尸、白骨化、木乃伊、尸蜡、泥炭鞣尸、古尸、浸软(三) 根据尸体是否完整分类人死后,尸体各种组织、细胞和体液因持续分解而发生的一些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称为死后化学变化。三、 死后变化的法医学意义1. 确证死亡 2.将死后变化与疾病、生前和死后损伤相鉴别3.6. 分析是否死后移尸第二节 早期死后变化一、 超生反响 生物个体死亡后,其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短时间仍保持某些活动

13、功能或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响的能力称为超生反响。2常见的超生反响和表现(1) 瞳孔反响:人死后约4小时(2) 断头后反响:十余分钟(3) 骨骼肌反响:一般在死后2小时(4) 肠蠕动:死后数小时(5) 发汗反响:死后约30分钟(6) 纤毛运动:死后10小时(7) 精细胞活动:死后30小时3 法医学意义(1) 将人死后发生的超生反响与活体的正常反响相鉴别。(2) 各器官组织超生反响持续的时间有一定的差异性,据此有助于推测死亡时间。二、 肌肉松弛 人死后肌力消失,肌肉变软,称为肌肉松弛。2.肌肉松弛的表现 呈弛缓状态。表现为瞳孔散大、眼微睁,口微开,面部表情消失、沟纹变浅,肢体变软、关节易屈曲,括约

14、肌松弛使大、小便和精液外溢。3. .法医学意义 可推测人死后尸体的停放地点、姿势和是否被移尸。三、 皮革样化1. 定义 尸表皮肤较薄的局部区域因水分迅速蒸发,枯燥变硬,而呈蜡黄色、黄褐色或深褐色的羊皮纸样变化称为皮革样化。眼未闭者球结膜外侧和巩膜的暴露部位,由于水分丧失而变薄,使巩膜下面脉络膜层的色素显现而出现的三角形或椭圆形的枯燥斑称为巩膜黑斑(tache noire)或称Larecher斑。2. 常见部位(1) 皮肤较薄的部位。2皮肤皱褶处。(3)损伤部位。3. 法医学意义(1) 易被误认为挫伤或腐蚀性霉物所致:方法是切开皮肤检查有无皮下出血。 (2皮革样化可保存某些损伤的形态(3) 使擦

15、伤更明显:(4有助于推测案件的性质和作案人的意图:(5皮革样斑:四、 角膜混浊1. 定义 角膜的透明度减低,直至完全不能透视瞳孔,呈灰白色样外观,称角膜混浊。人死后不久,黏多糖和水的含量几乎未变化时,角膜清晰透明:随后因黏多糖的水合作用受阻,水分增加,角膜开始混浊,并随水分的增多而加重,直至完全不透明。眼睑遮盖的角膜易出现混浊。2. 形态变化 镜检可见外表的鳞状上皮细胞层厚薄不均,有的脱落。3. 法医学意义 为推测死亡时间的参考。轻度浑浊:死后56小时,可出现白色小斑点:中度混浊:至1012小时开展成云片状,1524小时呈云雾状、半透明.高度混浊:48小时以后或更长时间,不能透视瞳孔。五、 尸冷1. 定义 人死后,因新代停止、不再产生热量,尸体原有热量不断散发,使尸温逐渐下降至环境温度,或低于环境温度,称尸冷2. 影响尸冷的因素(1) 外部环境因素:环境温度春秋季室温到24小时,尸温与室温相等。死后10小时平均每小时尸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