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4100281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察物体【教学反思】(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备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新教材要安排“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观察物体”的知识体系中这个课占什么位置。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立足于用好教材,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精细化的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实行创造性地加工,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对教材上的教室、校门情景图我采用的是学生熟悉的情境,目的有两个,一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熟悉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判断,让学

2、生初步学会根据自己熟悉的环境特征判断拍摄者、观察者的位置,从中体会到观察者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场景是不同的。我对例题的情境图我也实行了改动,用观察茶杯代替了观察小猴玩具,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做会降低趣味性,但是小猴玩具不可能每组一个,观察小猴玩具只能看书或看课件演示,这样就会犯以对实物图的观察代替对实物的观察的错误。用茶杯代替小熊玩具能够做到每组一个实物,又因为茶杯简单,学生能够勾画出来,便于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交流。二、研究学生、激发学习欲望任何的学习结果都离不开学生的情感参与,创设富有新异性、启发性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来说,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3、更为重要。怎样自然地引出观察的要求呢?我采用“媒体设境,故事引入”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部分我通过游戏“猜一猜” 使学生理解到因为我们只观察了物体的一部分,对物体的理解就不全面。然后借助媒体,提供配有故事的画面,让学生充分使用“耳、眼、口”的功能,一开课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出课题,“观察物体”,希望学生能体会到要学会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不要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 当学习活动继续深入时我让学生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拍摄、去评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要我动”变成“我要动”,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去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以模拟拍照这个游戏

4、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人人参与。通过有目的的指导和分层次的活动,协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想一想照片的样子并把这些照片“印”在自己的脑子里,画在纸上,指导学生不但要仔细地去观察,而且要注意观察到了什么,从而提升了观察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根据照片要求去选择判断拍摄位置,并站到相对应的位置去,不但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而且也便于老师即时了解学生观察、辨认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三、把握课堂、为学生学而教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注意让学生带着困惑有目

5、的地再次实行观察,并引导他们从注意观察到的整体形象转向注意局部变化,逐步领悟两者的差别。看图判断每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当画中人是面朝我们的,他所看到的图形究竟是哪一幅图是学生在独立练习中的容易出错的地方,在我本班试教后有一半的同学错了。试教后我对这个问题反复实行了思考,问题是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画面中的观察者,判断出画中人所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学生的年龄小,没有充足的空间想象水平,我就对教学设计实行了改进,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最后讨论出:在相对的位置上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样子正好是相反的。由此学生就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了。展示评价时,学生要思考评价别人的作品,展示作品的学生会听到和自己不同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意见实行反思,建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数学教学应该从简单的一步一步牵引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同伴合作转变。对数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尽可能想周到。如:在让学生观察物体时学生可能出于好奇心理,不按观察方法看而是歪头看,这就需要老师一方面在观察前有明确的要求,另一方面为学生平视创造有利条件(把物体放在与学生眼睛水平的位置)。用有搭成相机能够控制学生的观察范围缩小,看他应该看的东西,使学生的观察更有目的性、指向性。总来说之,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教的如何,关键是看学生学的怎么样,所以在备课时就要时时处处考虑学生怎样学,为学生学习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