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4094685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本学期学习了大众传播理论,我从沉默的螺旋理论出发浅谈一下该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德国学者Elisabeth Noelle-Neumann用沉默的螺旋这一模型,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当意识到自己的观 点是少数的时候,便不愿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见解。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 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 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 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

2、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那么在互联网时代的现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依然是存在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上网人数的激增,在 这个时代,网络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并重的主流媒体,甚至已经超出其中某类媒体的 态势。从宏观的层面来看,网络传播本身的数字化、多元化、多媒体化、实时性、交互性、虚拟性等传播 特点,使网络传播具有比其他传播方式更即时、更广范围的传播优势,使得其它传播方式可以借助网络这 个平台,对更多的受众进行“链接”;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得那些网络上的活跃者可以更加肆无忌惮的表 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因此而不负责任的用极端言语抨击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发生在前几天的日

3、本扣留中国渔船的时间,就是网络传播加剧“沉默的螺旋”一个很好的例证。在事件发 生以后,国内的很多网站就这一事件进行了即时转贴、报道和讨论。一时间,很多网站上都充斥着各类极 端的言论,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和中国的民族主义问题一下子升温。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一个人的话 不会造成什么轰动的效果,但是这个开放的网络很容易的将有共同感想的人连结在了一起,这样一个人的 发言就可能得到千万个想法一样或类似的人的支持,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群体的力量在网络上很 好的表现了出来。而且,网络上“沉默的螺旋”理论现象十分明显。在bbs上面,肯定是反日的网友较多, 所以那些过于理性的声音往往会遭到“愤青”的一致声

4、讨,于是这种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少,最后几乎 消失,而与此同时,反日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对一张小小的反日帖子居然能长期流 传于各大网站,激起成千上万网友的讨论的情况,也就没必要感到大惊小怪了。如果事态能仅仅停留在上述这样一个层面,那倒也无妨。可怕的是,因为上述两种原因,在互联网上 逐渐形成了一种令人忧虑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即情绪极端者不断得到鼓励,声音变得越来越大,势力越来 越强,言辞也变得越来越激烈;而那些理性的温和者则不断遭到打压,声音变得越得越微弱,也越来越感 到势单力薄和信心不足;而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人数众多的中间派则在极端言论的“耳濡目染”中逐渐走向了 偏激。于是

5、,互联网成了极端言论的天下,极端的少数正在左右沉默的大多数。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及思维视角,网络将以往人类的各种传播方式, 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某些特征集于一身,尤其是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和匿名性为 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传播空间,并逐步发展成为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并重的主流媒体。自由也因 此被网络传播所“神化”,在这种“匿名”虚幻的场景下,“沉默的螺旋”等大众传播理论被一些学者所 否定。但是,当我们戳破这个虚幻的美丽泡沫,透析网络受众的真实内心,并联系整个信息社会的时代背 景时,我们会发现: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现象依然存在,诺依曼的这个理论依然在发挥作用。只不 过由于网络传播与其他传播方式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传播方式引发的受众心理的改变,网络传播在宏观 层面上对大众传播中存在的“沉默螺旋”现象有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从微观层面看,促使“沉默的螺 旋”现象产生的因素也不再简单的像诺依曼所说的社会心理因素中的从众和趋同性,而增加了像“个性使 然”、“无谓心理”、“个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网民间的技术压力”等因素和表现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