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双金《拉萨的天空》课堂实录1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4093118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双金《拉萨的天空》课堂实录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孙双金《拉萨的天空》课堂实录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孙双金《拉萨的天空》课堂实录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孙双金《拉萨的天空》课堂实录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孙双金《拉萨的天空》课堂实录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孙双金《拉萨的天空》课堂实录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双金《拉萨的天空》课堂实录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拉萨的天空课堂实录执教 孙双金 点评苏小雨语文教研组研究拉萨的天空一文的教学,发出了共同感慨:文章写得真美,可是这样美的文章教起来却很觉得为难:散文通篇均以优美的文笔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这样的美文解决不好便会因过多的解说分析而被肢解得失去美感,难以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只读不讲,学生对文中大量生动、贴切的描写语言又难有真切的感悟。孙双金校长随堂听了其中一位教师执教这一课,上完课后来这位教师显然还没有从教学实践中顿悟出灵感,便将人们的困惑求救于孙校长。孙校长虽然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篇文章,但她对这篇优美的散文产生了很高的兴致,欣然答应自己来上这一课。 正如她课前所说的那样,这样的语言优美的散

2、文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 让我们一同回味孙双金校长这堂美文赏读课。 情境一:看板书,猜意图,形成阅读期待。 师:这节课,孙校长给人们上课,同窗们欢不欢迎?生(一齐大声):欢迎! 师:欢迎有什么表达?生热烈鼓掌。 (简洁、亲切的开场面一下子让课堂的氛围热烈起来。) 此前,我到其她班级去上学时,我也常常这样对学生说。事实证明,在这些话语的引导下,一下就拉近了教师同窗生的距离,使课上得顺利,课堂氛围很融洽。 师:今天我们接着李教师教学的进程继续学习拉萨的天空,看教师写课题,猜一猜孙教师为什么这样写板书。 师板书课题,“天空”字蓝色粉笔写。 生:“天空”字用不同颜色的

3、笔写,我猜这篇课文重要写得就是天空。 师:你猜得有道理。 生:“拉萨”两个字写得比较大,我猜是为了突出“拉萨”的天空,而不是写别的地方的天空。 生:“的”字写得比较小,提示我们要读轻声。师:你读一读题目。生读题。 师:注意字体的颜色。(合适的点拨给了学生观测思考的方向。)生:拉萨的天很蓝,因此教师用蓝色粉笔写“天空”二字。师:你真聪颖。教师的板书都是故意图的,人们后来要注意看。(猜谜是孩子极爱慕的游戏。语文课一开始让学生猜谜,学生学习的兴致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同步也激发起学生此后对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的关注。)也曾让学生仔细看我写课题,充其量也是引导学生注意写好写对中文的某些要点,从没见过写一种

4、板书还能有这样大的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可以协助理解概括文章的重要内容,可以协助学生读好课题 情境二:观天空,练说话,调动起生活经验。 师:拉萨的天空很蓝,我们南京的天空呢?到走廊上去看一看。想一句话回到教室里来说一说南京的天空。是去看,去想,回来再说,不要打扰旁边的班级上课。 生轻轻地走出教室,在走廊上仰头观看,指指点点。两分钟后回到教室坐好,纷纷举手。 生:南京的天空灰蒙蒙的,一眼望不到边。 生:南京的天空看不到云彩。 生:南京的天空上看不见几只鸟儿。 师:看不见鸟儿,怎么数呀?重说一遍。 生:南京的天空上看不见小鸟。 生:南京的天空亮闪闪的,太阳照在栏杆上发出金光。 尚有人要说,

5、师示意停下。 师:能写一篇文章吗? 生(几种人争强好胜):能!师(笑):看了一分钟就能写一篇文章,真了不起!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把拉萨的天空写成一篇文章的。 (语文课让学生走出教室,去观测,去体现,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能不喜欢吗?活泼形式背后是对学生的观测能力、想象能力、语言体现能力进行了训练,学生生活体验的调动更有助于对文章的进一步感悟。) 自己教学这一学时,为什么就没想到这样做呢?都说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才是活的知识,活的教学。让学生走出教室,去观测,去聆听,去体验这样的感悟是真实的,感受是深刻的。情境三:以读代讲,建构话题,引领读书内化。 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指名

6、朗读。 师:你读得很流畅,但不叫朗读。 生动情再读。 师:第一自然段中的核心词是什么? 生:湛蓝。师:有不同的或补充的吗? 生齐:透亮。 (找核心词,这是将学生的阅读由一般认读层面引向理解感悟。) 师: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湛蓝”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孙校长没看过,谁能告诉我。 生:“湛蓝”就是很蓝。 生:“湛蓝”就像我手中的笔杆的颜色,蓝得发光,蓝得透亮。(举起手中的钢笔) (小朋友极富体现的欲望,能协助教师解决问题将令她们何等自豪!) 师:读一读,让我们听出湛蓝、透亮。指名读,齐读。师:作者光用“湛蓝”、“透亮”形容拉萨的天空还觉得不够,还打了个比方 生齐:像蓝宝石。 师:“蓝宝石”什么样子

7、? 生:是非常蓝,闪闪发光。 师:这是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起读。 生齐读。师:谁有本领背下来。有本领背的把书合起来,背不上的可以看一下书。大部分学生将书合上,挺胸昂首背诵。 师:背下来还不够,谁能再说说: 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仿佛_。看谁说得好,谁是江南才子,江南才女。生略做思考,纷纷举手。 生:拉萨的天空,仿佛蓝宝石。 生笑。 师(笑):这是书上的,说自己的。 生:拉萨的天空,仿佛蓝钻石同样。师(亲切地):没离开石头。 生:拉萨的天空,仿佛一粒粒蓝沙子。 师:不太恰当。 生(女):拉萨的天空,仿佛清水洗过的蓝绸带同样。 师(竖起大拇指):了不起,江南才女。 生(男):拉萨的天空,仿佛一块

8、巨大的蓝玻璃。师(鼓掌):江南才子。 生:拉萨的天空,仿佛太阳照射下的海面。师(热情地与其握手):握手是最佳的赞许,有更精彩的课后可以和孙校长合影留恋。生:拉萨的天空,仿佛一望无边的海水同样。师:才女。 生:拉萨的天空,仿佛蓝油漆同样。 学生哄堂大笑。 师:差一点点,用美好的事物来形容。 生:拉萨的天空,仿佛清澈的小溪。 生:拉萨的天空,仿佛一幅蓝色的油画。 生:拉萨的天空,仿佛一条蓝领巾。 生又笑。 师(作惊讶状):蓝领巾?生:是的,国外有蓝领巾,就像我胸前的红领巾同样。师:有那么大的蓝领巾吗?可不可以用前面一位同窗说的“蓝绸带”。 生微微点头,信服地坐下。 师:再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生有

9、感情地朗读。(巧妙的话题协助学生完毕读书内化,读出了意境,读出了感悟。真情而艺术的赏识给了学生阅读的动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激情,体现的欲望,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阅读中的统一。) 名师就是名师,想想自己,自己也懂得“湛蓝”、“透亮”是第一小节的核心词,可是自己却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越俎代庖,难怪,回忆教学这一段时,学生没有这样的激情,这样的体现,一篇美文的精彩之处,就这样,被我忽视了。我想,如果再让我教这一课,我更清晰我将怎么做了。其实,后来的教学中,我都应当将更多的这样的机会留给学生,相信她们,锻炼她们。将课堂还给她们,让她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师:“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

10、遇到蓝天,伸出手来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句我不懂,谁能给我说说。 (巧妙地将自己隐藏起来,把舞台留给学生,是孙校长一贯的教学风格) 生:“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拉萨的天空很蓝,作者把它比作海水了。 生:说话的声音遇到蓝天,伸手能摸到蓝天,阐明拉萨的天空很低。 师:拉萨的天空为什么很低? 生:拉萨的天空很蓝,很干净,看上去很低。 师:对,并且拉萨的海拔很高,离天很近。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齐读。师:读这两句孙校长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诗,叫夜宿山寺,会背吗?生齐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呼醒学生的知识积累,有助于理解新知,又让学生学有所用,乐而好学,可

11、谓一举两得。)是的,教学可以联系古诗,也可以联系成语,词语。这样学,知识就会象链条同样紧紧连在一起,就会象滚雪球同样,越滚越多。 师:中秋节晚上,我和家人去北极阁赏月,站在玄武湖畔看见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八月十六,我们一家人又到南师大紫金校区赏月,那每天上还漂浮着片片白云,看上去更美。明月在白云的映衬下更美。读下面一句,是什么把拉萨的蓝天衬得更美。 生自由读:“有了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师:红花虽美还需绿叶相衬。读一读,体会体会。 “红花虽美还需绿叶相衬”教师的话语朴实亲切,这样的过渡语言也是拓宽学生知识的一扇窗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正所谓“润物细无声”。(语文学习也是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过程,孙校长的动情地描述既是在浅显地论述景物搭配的美学原理,同步也将学生引入有效学习的最佳心境。) 师:刚刚我们选出了江南才子,江南才女,目前我们要选出读书大王。谁能读好这一段。 指名读,让学生打分。生:我给她打9.分。师:为什么扣她0.5分? 生:她读得很流利,也很有感情。但还没能读出拉萨海拔的高,蓝天很低。 师:你能给我们读一读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