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答题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4092324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简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心理学》简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心理学》简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心理学》简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心理学》简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简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简答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的基本任务。(1)描述心理现象(2)提示心理规律(3)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哪此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3、简答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5)个案研究法。4、为什么说脑是心理的器官?第一,日常生活经验证明第二,医学临床经验证明第三,科学实验证明5、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6、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1)感觉与知觉的联系首先,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其次,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

2、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首先,二者在感觉与反映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再次,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动中起的作用不同。7、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第一,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第二,对象的活动性。第三,刺激物的新颖性。第四,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8、简述知觉活动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9、如何减少前摄抑制和后摄制的干扰?(1)让先学习或复习的材料达到100%的巩固。(2)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的类似程度。(3)避免回忆材料时的系列位置效应。(4)注意科学用脑。1

3、0、简述区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艾宾浩斯把材料完全熟记后,分别在不同的时间间隔重新学习这些材料,结果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根据这一遗忘规律他绘制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1、简述如何进行复习。首先,复习要及时,多次进行。其次,复习要多样化。第三,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12、简述保持与遗忘的规律。(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2)适当超额学习(3)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抑制的干扰(4)正确组织复习13、思维与语言有什么系。(1)语言与思维密切联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语言对思维的主要作是: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语方是标记思维活动成果

4、的工具;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作。(2)语言与思维的区别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思维与外部世界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语言与外部世界则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语言规律是民族性,思维规律则有全人类性。14、简述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3)维的逻辑性(4)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15、简述创造思维的过程。(1)发现新问题(2)解决新问题16、简述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哪些人格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地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17、简述无意注意的形成规律。(1)刺激的强度(2)刺激物的

5、对比(3)刺激物的新异性(4)刺激物的变化18、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哪些?(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其中必须有一种是很熟练的,这样才能把大部分注意以人为本 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去,使注意合理分配。(2)注意分配的水平依赖于同时进行的几中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熟练习惯程度等。19、影响注意转移快慢与难易的因素有哪些?(1)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新的活动和任务的特点(3)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4)人的神经类型与生活习惯20、简述有意注意的保持规律。(1)明确活动的目的的任务(2)激发间接兴趣(3)组织有关活动(4)有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21、简答动机的功能有哪些?(1)启动功能(

6、2)定向功能(3)强化功能22、简述意志过程的分析。(1)采取决定阶段(2)执行决定阶段23、简述意志品质有哪些?(1)自觉性(2)果断性(3)顽强性(4)自制性24、简述意志行动的特征。(1)有自觉的行动目的(2)以随意运动为基础(3)受意识的能动调节支配(4)克服困能25、简述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1)语言提示的方式(2)活动的方式26、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27、简述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一、联系:(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2)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有影响作用。人的情绪

7、、情感不仅以认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认识。二、区别:(1)反映的对象不同。(2)随意性程度不同(3)机体表现不同。28、怎样控制激情?(1)自我意识调控(2)理智调控(3)合理释放(4)艺术升华(5)适当转移29、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1)正确认识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2)正确认识与判断他人的情绪、情感(3)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水平30、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1)信号功能(2)适应功能(3)动机功能(4)组织功能31、简答人的外部表情的变化。(1)面部表情(2)言语表情(3)身段表情3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如何?(1)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联系1)知识、技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是

8、能力发展的基础。2)能力又制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1)掌握知识、技能基本属于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而能力属于人的心理特性。2)知识是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 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33、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人的智能是由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作种智能构成的(2)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强项与智能弱项,且它们是表现程度不同(3)对某些智能的培养和发展能够带动或迁移至其他智能的发展(4)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智能理论的超越34(改)简答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能力。(1)在教育与教学中培养(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3)在勤奋努力中培养35、简述影响中小学生性格形成

9、的因素。36、简述性格的结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37、简述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具有一种“成人感”(2)发现“新的自我”(3)具有强烈的自尊心(4)性意识开始觉醒38、简述人格的特征。(1)人格的整体性(2)人格的独特性(3)人格的稳定性与毕生发展性(4)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39、简述学习策略的形成条件。(1)内部条件1)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2)元认知发展水平3)学生的动机水平(2)外部条件1)变式与练习2)外显的可操作的技术40、简述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1)特定性原则(2)生成性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注意个人效

10、能感原则(5)注意个体的年龄差异原则41(改)简答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有哪此?(1)要确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学习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2)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3)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4)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42、简述知识学习的标准。(1)概念化(2)条件化(3)结构化(4)自动化(5)策略化43、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2)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程度(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4)指导的作用(5)定势作用(6)对学习情境的理解(7)认识结构的特点(8)认知策略与元认知44、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认知阶段(2)分解

11、阶段(3)联系定型阶段(4)自动化阶段45、如何培养动作技能?(1)理解任务的性质和学习情境(2)示范与讲解(3)练习与反馈46(改)简答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形成的理论。(1) 活动的定向阶段(2)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4)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47(改)简答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对学生的智力技能进行培养。(1) 促进条件化知识的形成(2) 促进生产式知识的自动化(3) 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4) 科学地进行练习48、简答道德认识的形成。(1)道德知识的掌握(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3)道德信念的确立49(改)简答影响学生品德

12、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2) 学校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3) 个性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50、简述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1)先天和后天的关系(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4)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51、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的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52(改)简答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首先,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其次,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再次,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运动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