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规划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409040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整治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土地整治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土地整治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土地整治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土地整治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整治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整治规划(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技术方案目的及意义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及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精神,为落实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年)和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2006-202(年)的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 减挂钩等各项土地整治活动,合理布局土地整治重点区域、 重大工程、示范项目 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 指导各地规范推进土地整治工作,有必要开 展各级土地整治规划修编工作。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有利于有效整合资源,合理引导资金, 规范推进各项土地整治活动,优化用地结构,促进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有 利于统筹协调农村土地整治、资源环境保护和经

2、济社会发展,促进土地资源可持 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有序推进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环境治理,更好地发挥土地整治在新农村建设和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抓手作用。工作依据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e)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f)基本农田保护条例g) 关于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 * 号)h) 农村土地整治管理暂行办法(国 发2010*号)i)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C162 号)j)四川省土地整治规划编制

3、工作方案川(国土资发2011 35号)k) 市级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年)和市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各部门 各行业发展规划、有关区域发展规划,以及有关土地整治的地方性法规、 规范和政策文件。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范围1.1 土地整治对低效、空闲和不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 动,是各类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活动的统称。1.2 农用地整理采取平整土地、归并地块,建设灌溉、排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 持等措施,通过综合整治农用地及其间的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田集中连片程度,促进农田适度规模经营,改

4、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1.3 土地复垦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污染或 自然灾害损毁(包括地震、洪灾、滑坡崩塌、泥石流、风沙)等原因造成破坏、 废弃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增加农用地和耕地面积的活 动。1.4未利用地开发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水土资源相匹配为原则,采取工程、生 物等措施,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宜农未利用地,增加农用地和耕地面积的活动。1.5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村庄规划建设要求,采取工程技术、土地产权调整等措 施,对农村居民点及农村所属特殊用地、工矿用地等进行拆迁、重建、更新、合 并,优化农村建设用地

5、布局,促进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活动。1.6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 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等措施,实现耕地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不 增加、布局更合理、节约集约用地等目标的土地整治活动。编制原则土地整治规划应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内涵挖潜为重点,提高土地利 用效率,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6、:a)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b)上下结合,与有关规划协调;c)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及有关调查成果为基础;d)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及补充耕地任务,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 质量,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统一;e)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确保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效益;f)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优化生态空间格局;g)在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方案;h)坚持政府决策、部门合作、专家论证、公众参相结合。准备工作1、为积极配合泸州市土地整治规划项目,我公司将成立规划领导小组。领 导小组负责确定计划方案,协调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工作,并解决规划中的重 大问题,审查规划方案等。2、

7、组建规划编制组。编制组负责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3、对相关人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技术流程实地调舟准备工作段规划捷础硏究虫大问题硬究县域发展条件分折上轮规划艮韬泾*咳工作评价榨关规划协调研究整冶港力功能分区研究 眾甲地甦理潘力评价I 建设用地整埠替力评忻基本农田醛备空间布局硏究11土地樂冶生态敏感性搭局研究112 I镇村怵果布局优化研究士地境毘憾力评抑P利用地开发蘑力评忻土地罄冷收益估算及分配机制研兄县域土地整治士地整洽基础设協槃枸建一 城|建设用地埴矍詢琴 基本农田整备空间菇 镇村悴蚤间优让 - 农地用护与缥芭空间格吕构逐*地墨拾总恠布局基 础 硏 究 阶 段很

8、应用 段规 划制段资料准备根据规划需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调查收集以下基本资料:a)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自然灾害等 资料。b)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耕地后备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 产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资料。c)经济社会状况: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农业统计、农用地分等、区域交通、农田水利、民风民俗、历史文化资源等资料。d)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包括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及生态环境评估、监测等资料。e)有关规划、标准及调查: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涉及的土地、农业、林业、 牧业、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环境保护、旅

9、游、文化等部门规划、标准 及调查资料等。规划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包括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情况评价、土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 土地整治重大问题研究等。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情况评价上轮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地区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价,未开展上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地区可结合实际开展土地整治相关工作情况的总结和评价。1. 上轮规划编制情况介绍结合上轮规划编制环境背景,分析上轮规划编制原则、指导思想、基本思路、 目标任务及主要实施措施情况。2. 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总结总结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经验,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潜力挖掘情况, 补充耕地主要途径、面临问题及困难,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重点区域、重大

10、工 程和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3. 上轮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分析对比分析上轮规划实施期间补充耕地及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已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地区,应分析挂钩周转指标归还情况。4. 总体效益评价结合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从不同项目类型角度,结合土地整治项目的 目标设置来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评价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的总体效益, 包 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土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1、充分利用准备工作阶段所收集资料,当所收集资料经整理后仍不能满足 规划编制需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调查。2、补充调查以土地利用现状图、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及相关规划等资料 为基础,采用问卷、实地抽样等方

11、法,调查确定各调查单元各类待整治土地资源 总量及新增耕地系数。3、补充调查应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乡镇人民政府配合下,以行 政村为单元开展。4、补充调查一般应采用全面调查方式,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典型调查方式。 全面调查以全部行政村为对象开展;典型调查选择具代表性的行政村开展。5、全面调查按以下要求进行:a)农用地整理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各 行政村待整理农用地资源总量;或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与数据分析,了解各村闲散地,待开发园地、牧草地,待复垦设施农用地,待填埋坑 塘水面总量,及现状农村道路占耕地比例、农田水利用地占耕地比例、 田坎系数等。同时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已开展

12、农用地整理的行政村,测 算以上各类农用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和增加耕地系数,或设定在当前社 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片区内农村道路、农 田水利用地、田坎的比例;b)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通过调查问卷 统计各行政村待整理农村建设用地资源总量;或通过统计数据与有关规 划分析,确定各乡镇的特色村、规划中心村、规划迁并村规模与布局; 或调查统计各行政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城镇化趋势,对规划目标年农 村人口数量的预测,参照村镇建设标准和当地宅基地标准等,测算规划 农村居民点总规模,通过对比现状及规划,分析各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 腾退规模;或通过图件分析确定各行政村待整理

13、零散农村建设用地规模 与布局等内容。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已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村庄, 测算建设用地腾退规模、增加耕地面积和增加耕地系数;C)土地复垦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收集独立工矿运营状况 等有关资料,依据各乡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按图斑对工矿地进 行筛选分析,确定待复垦废弃土地。选取若干典型,调查废弃土地的面 积、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源保证情况、有无限制因素、 是否适宜复垦、可复垦为耕地的面积与系数,以及可复垦为其他农用地 的面积。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待复垦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宜性评价 工作。d)未利用地开发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依据各乡镇第二次 全国土地调查数

14、据,通过有关分析,汇总可开发的沼泽地、荒草地、盐 碱地、沙地、裸地、滩涂、湖泊水面、河流水面等。选取若干典型,调 查未利用地的面积、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源保证情况、 有无限制因素及是否适宜开发、可开发为耕地的面积与系数,以及可开 发为其他农用地的面积。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待开发土地有针对性地 进行适宜性评价工作。6. 、典型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按各村集中连片耕地的总体坡度(6度、6-15度、15 度)分别选取典型样区,通过数据分析,汇总耕地中沟渠、道路、林网、田坎、 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等面积之和占待整理耕地区面积的比例,及待开发园地、牧草地总量,待复垦设施农用地总量,待

15、填埋坑塘水面总量,与设定的 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内沟渠、道路、林网、 田坎等面积之和占所在耕地区面积的比例,及园地、牧草地开发,设施农用地复垦,坑塘水面填埋可新增耕地系数。典型样区面积不小于该村该类型耕地面积的 2-5%。7、潜力功能区划分依照县域城乡空间发展态势、重要生态功能区空间布局、历史文化村镇保护 及地形坡度、是否已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等内容, 划定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明 确土地整治工作可开展范围及不同功能分区内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方向。8、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与分级8.1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可依照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新增耕地系数潜力和 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潜力分别评价,评价结果可进一步分级。8.2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 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 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整理农用地资源,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各类可增 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农用 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新增耕地系数潜力进行汇总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