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叙事学解读《我的父亲母亲》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408962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电影叙事学解读《我的父亲母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电影叙事学解读《我的父亲母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电影叙事学解读《我的父亲母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电影叙事学解读《我的父亲母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电影叙事学解读《我的父亲母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电影叙事学解读《我的父亲母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电影叙事学解读《我的父亲母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电影叙事学解读我的父亲田亲一、叙事视点一部电影时间的长短以及它所讲述的内容都与故事二字紧密相 关,电影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故事性。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分析电 影,就是要了解“如何讲故事、为什么讲故事”等基本问题。在影片中, 没有采用导演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而是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 “我父母”的故事。虽然这部影片的第一人称不是主角,但也并没有完 全脱离影片,这样的叙述方式极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成为这一影片 的一个特点。采用内聚焦的叙事视点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完整统一的叙 事空间,将观众带入情境中,第一人称的叙事者可以像闲聊一样向观 众讲述故事,由此构成一种“召唤”结构。该影片以儿子的角度讲述故

2、 事,再配以黑白色调揭开了故事的序幕,现实生活用以黑白色调搭配, 通过一张父母亲的合影过渡到过去转为彩色色调,影片表面看似插叙 实际采用倒叙的方式,开始了影片的讲解。导演以画外音的形式呈现, 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每一次画面与声音的交融都会令观众产生 认同感,进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叙述不仅可以增强画面的真 实性,还表现了 “我”对父母的尊敬。从一定程度上讲,“我”的主观视 角演变为“客观”视角,从而完成情感上的共振。这种由“我”来讲述故 事的主观视角并没有明显的主观倾向,虽然“我”也有参与其中,但是 具体的故事情节都是听乡亲们说的。这种讲故事的叙述方式会让观众 感觉更为舒适,也正是这真

3、实又平淡的生活构成了父母爱情的一部分。 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除了其他影片中讲述者都具备的功能外,讲述 者“我”在故事中还担负了处理情节内在组织要素、对故事进行适当取 舍等功能。例如,影片中父亲得知母亲重病,偷偷跑回村里看望生病 的母亲,影片中并没有呈现父母相见后的情景,而是以讲述的方式告 知观众。二、叙事时空关系在叙事学理论中,时间可以分为“能指”时间和“所指”时间,怎样 改变和重组时间显露了导演卓越的叙事技巧,从而实现了物理时间与 人物内在的心理时间的把握。电影最初使用黑白色调讲述父亲去世, 儿子、母亲给父亲奔丧的现实,随后从一张父母的照片切换到对过去 五彩的回忆,影片后半段又转回到黑白色的

4、现实,最终定格在过去的 画面。电影的叙述方式别具一格,它采用了现实-回忆-现实-回忆 的叙述方式。在讲述故事过程中,合理地安排时间可以起到表达主题、 深化主旨的作用。电影对父母爱情故事的叙述是通过时间的转换来实 现的,由相识、相知到相爱层层递进。影片中“我”望向父母年轻时的 照片,摄像机慢慢推进,这时响起背景音乐,随着“我”的叙述影片转 换到过去进入彩色画面。父亲跟随一辆马车来到乡村教书,村里的姑 娘们都十分欣喜,尤其是母亲更是特别关注这个城里来的教书先生。 这是父母第一次相见,也是第一次时间的转变,电影剧情由这一次相 见逐步展开。再者母亲等待父亲归来,接着影片又切回到现实父亲去 世,时间又再

5、次发生变换,“我”才豁然开朗母亲为何执意要把父亲接 回家,才明白父母之间的爱情,这是第二次时间的转变。在影片的最 后,现实与回忆碰撞在一起,叠化出现年迈的母亲的背影和年轻时奔 跑的背影。这两次时间的转变保证了影片叙事的流畅、完整。影片的另一基本要素画面,是空间的能指,使得电影与其他 叙述方式不同,它既能引发叙事的行动又能与其大背景相互配合。空 间环境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在影片中,金黄色的草地,蜿蜒曲折 的乡间小路,温馨质朴的小房子,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这样的空间 背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依据。 母亲第一次与父亲的交流发生在田间小路上,娇羞的母亲与金色的田 野融为

6、一体,外部环境成为母亲内在情感的表达。母亲、田野、情感 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叙事空间。三、叙事风格导演的叙事风格可以通过他执导的影片反映出来,张艺谋导演在 讲述故事情节时通常会把情节简化,这部影片便是简单讲述了父母的 爱情故事,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即使故事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导 演描述故事的手法却别出心裁。第一,影片的色彩和造型令人眼前一 亮,给人一种青春浪漫的感觉;其次,在场景布置上别具匠心,使整个 影片的画面看上去既温暖又舒适。我的父亲初来村里教书,母亲穿着一件红棉袄,戴着一条红围巾, 扎着灵动的小辫,这一身红色是青春活力的象征。在整个影片中年轻 时的母亲总是身着红色或粉红色,奔跑在田间的小路

7、上,照亮着前方 的路。电影中另一处描写色彩的地方是母亲为父亲在教室里织的鲜艳 的“房梁红”,根据村里的风俗,新房盖好后需要在房梁上织块红布, 这个任务一般是由村里最漂亮的姑娘来完成,这个事很自然地落到了 母亲身上。这里的红色象征着母亲对父亲的爱慕之心,也象征母亲美 丽的形象,当父亲教书时,抬头看到这房梁红就能想到母亲。身着红 棉袄的母亲对于初来村里教书的父亲来说是青春、美丽的代表,父亲 到母亲家里吃派饭时,母亲手扶门框,羞涩地望向父亲,那一幕像一 幅画似的永远定格在父亲的心里。从大红灯笼高高挂一直到我 的父亲母亲不难看出张艺谋对大红色的偏爱。红色,已然成为张艺 谋电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的父亲

8、母亲中红色一直贯穿整部电 影。电影讲述故事主要是通过场景与语言的交流来完成的,所以语言 的交流与场景的展示在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整部影片从场 景这个方面来看,镜头运用上主要是采用大远景和空镜头,十分注重 环境的描绘,金黄色的田野、幽静的小村庄给观者一种恬静、美好的 感觉。正是借助这样的场景揭示了影片的主旨父母之间的爱情故 事就从这里开始。这样的画面环境也引发了观者更深层的思考。从语 言的方向来看,影片中很少出现人物的对话,主要是通过我”的画外 音来推进故事情节,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的对话交流也很少,在父母亲 第一次面对面接触时,两人没有说话,更多的是母亲娇羞的眼神与害 羞的背影,简单的情节

9、被金黄色的大背景衬托着,让这次见面如此美 好。影片虽然对白不多,但频繁出现的插曲早以弥补了缺少的对白, 更加能体现影片的风格。四、叙事策略从某种程度上说,叙事策略是叙事风格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但叙事策略与叙事风格并不完全相同。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叙 事策略集中体现在细节处理和片段处理上。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所以如何在平淡中突出细节就显 得格外重要。也正是这诸多细节的描绘才使得影片变得更有看头更耐 人寻味。在影片中青花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也是父母之间感情 更迭的重要线索。青花碗最开始出现在母亲给父亲送饭这一场景,母 亲挑选了家里最精致的青花碗以吸引父亲的注意力。后来父亲到母亲 家

10、里去吃派饭,母亲还有意问道父亲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碗,希望能够 得到父亲肯定的回答。当父亲被带走时,母亲也是用这个碗装着蒸饺 去追父亲,后来母亲摔倒了,碗也碎了,其实这里的青花碗就寓意父 母之间的爱情遇到了障碍。招娣的母亲早就猜透了她的心意,找来铜 碗的人重新把碗修好,碗修好了,父母之间的感情也修好了,这一合 就再也没有分开过。影片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节,那就是母亲头 上的红发卡,这个红发卡最初是父亲送给母亲的定情礼物,后来也是 在父亲离开时,母亲去追赶父亲的路上把发卡弄丢了,此后母亲每天 清晨早早出去一直到夜幕才归来,就是为了寻找父亲送给她的红发卡, 后来母亲无意在家门前找到了,这其中的失而复

11、得,其实也是暗喻父 母之间的感情的重修旧好。这部电影中母亲奔跑的片段出现过多次,每一次母亲的奔跑都是 有寓意的。第一次奔跑是在父亲送孩子回家的路上母亲跑去找父亲只 为与父亲“偶遇”;第二次奔跑是在父亲离开村庄母亲抱着青花碗去追 赶马车;第三次奔跑是母亲以为父亲回村了,跑去迎接父亲;第四次奔 跑是父亲真的回来了,母亲跑去教室找他;最后一次奔跑是年老的母 亲听到读书声,她焦急地走到学校。这几次奔跑中无疑第二次是最重 要的,导演足足给了一分多钟的镜头,没有任何背景音乐和画外音, 只是母亲努力向前奔跑。影片中反复出现母亲奔跑的片段作为一种叙 述策略,最集中地反映了母亲对爱的追求和向往。五、结语在电影的片尾处,父亲在教室里读书的声音回旋在周围的环境中, 时空交替切换使得父母之间的爱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回到现实,抬 着父亲的棺材向前走母亲跟在后面追,就好像又回到了从前,年轻时 的母亲穿着红棉袄梳着小辫奔跑在田野去追求父亲。这部影片站在人 文主义的角度演绎了父母之间的爱情故事,导演通过镜头和画面的把 握,以及画外音和背景音乐的掌控,在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冲击观众 的视听感官,使影片的内容表现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