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4081548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读文回答问题。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1按原文填空。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p) 囊萤(nn) 金晖(hu) 刘禹锡(y)B.洛阳(lu) 韩愈(y) 胆怯(qu) 陶渊明(yun)C.萤火(yn) 曝晒(p) 光晕(yn) 范仲淹(zhn)D.绽放(zhn) 炫耀(xin)涉水(sh)龚自珍(n)3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A.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B.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C.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4请写出你对文中词语的理解。囊

2、萤:_恭勤:_5囊萤夜读中车胤刻苦学习的精神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当有人请教我们学习有什么秘诀,我们可以送他这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_。”当我们听到同学说“自己基础差,怎么也跟不上了”,我们可以跟他说“学习不怕根底浅,_。”本学期我们还学过描写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有:_、_。2.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这段文字讲述的是_的故事,本文选自_。文中的夸父是一个_的人。2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写出两个。_3. 文言文阅读。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

3、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注释:欲:想要。惠:通“慧”。若:好像。奇:以为奇(在此应指特别)。欲:想要。乃:于是,就。故:的原因。庐:(简陋的)房屋。之:代词,代“这件事”。1魏武帝喜欢何晏吗?请找出短文中的句子进行回答。_2对“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何晏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让魏武帝站在里面。B.于是何晏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自己坐在里面。C.于是何晏在地上画了一个圆框,让自己坐在里面。3你感觉何晏的性格特点是()A.当机立断B.胆大心细C.聪明机智4. 课文理解。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

4、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文中下划线的句子中,“人问之”的“之”指的是_,“取之”的“之”指的是_。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3你认为王戎的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_5. 阅读理解。孟母诫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日:“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注释诵:背诵。缀然:突然中止的样子。喧:遗忘。引:拿来。1这个小古文蕴含的道理是( )A.母亲要教育孩子B.教育孩子要用暴力C.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不能半途而废2解释加点的字。其母方织(_)以此诫之(_)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_

5、。6. 阅读理解。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1将课文补充完整。2解释下列词语。囊萤:_恭勤:_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4请再写出两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_7.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女 娃 游 于 东 海,溺 而 不 返。2给下列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炎帝之少女(_) A少年女子。 B小女儿。(2)故为精卫(_) A事情,事故。 B因此。(3)以堙于东海(_) A填塞。 B淹没。3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_4

6、下面能概括出女娃形象特点的一项是( )A.自不量力B.英勇顽强C.聪明能干5读了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_8. 文言文练习。王戎七岁,。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 。”取之,信然。1补全文言文。2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王戎_,王戎是“_”之一,自幼聪慧。3解释下列字、词。(1)尝:_(2)竞走:_(3)唯:_(4)信然:_4学习了这篇文言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_9.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n)。(1)画线诗句是说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

7、见_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_也感到心惊。(2)带点一句中,“家书”是指_,“家书抵万金”采用了_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了将士们对家乡亲人的_。10. 阅读乐园。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rng rng)七岁,尝与诸(ch zh)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jng jng)走取之,唯(wi wi)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译文:_(2)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_(3)诸儿竞走取之。译文:_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_1

8、1. 课内阅读。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解释。逢老媪方磨铁杵(_) 太白感其意(_)2“问之,曰:欲作针。”这句话中的“之指的是_。3“太白感其意”,李白感受到了_。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_12. 阅读小古文,完成下面练习。猫 斗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中,不敢复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斗于屋上(_) 黄猫奋起逐之(_)白猫走入室中(_) 不敢复出(_)2两猫相斗,惊

9、心动魄。请用“_”画出描写这种紧张激烈场面的句子。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这篇文章写了两只猫打斗,一只是(_)猫,另一只是(_)猫。它们在(_)上打斗。听,它们打斗时的声音(_);看,它们打斗时的样子(_),(_),两不相下。结果(_)猫败而(_)猫胜。13. 文言文阅读。王充求学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注释)徙:迁徙。孤:小时候父亲去世了。 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师事:以师礼相待。 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肆:店铺。辄:就。1下

10、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充的祖先是会稽上虞人,后迁到魏国的元城郡。B.王充到了京师后做了班彪的老师。C.王充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乡里因孝顺被称颂。D.王充虽然读了大量的书,但是仍旧不熟悉各家学派。2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A.学习态度B.学习方法C.学习目的D.学习范围3王充家境_(a贫困 b富裕),他是通过_的方法来读书的。4王充求学的故事给你哪些启示?_5请写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_14.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回答问题。人有亡斧者(节选)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

11、之子,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也。注释:亡:丢失 意:猜想;怀疑 他日:另一天1“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中的“颜色”的意思是( )。A.色彩,色泽B.穿着打扮C.神态,表情2“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的意思是( )。A.不久,丢斧子的人在挖沟时找到了自己的斧子B.不久,丢斧子的人在邻人家找到了自己的斧子C.不久,邻人的儿子在丢斧子的人家里找到了斧子3这个人丢失斧子时和找到斧子后,邻人之子的_、_、_并没有_,只是这个丢斧子的人心理不一样了。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多选)A.不要毫无根据地去猜疑别人B.不能轻易相信别人,要时刻保持警惕C.如果对别人有成见,就会影响自己对这个人的正确判断页码 / 总页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