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引领技能人才培养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407840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协同创新”引领技能人才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协同创新”引领技能人才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协同创新”引领技能人才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协同创新”引领技能人才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协同创新”引领技能人才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协同创新”引领技能人才培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协同创新”引领技能人才培养摘要:协同创新是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建立协同机制,共享优质资源,实现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高效互动的一种高等教育治理范式,其核心是知识协同,本质是管理创新。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引领下,通过育人协同、组织协同、知识协同和管理协同等路径和方法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关键词:高职教育;协同创新;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是高校核心职能之一。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高校教育类型与层次质的规定性的反映,也是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它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最近为什么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技术技能人才”?什么是技术技能人才?怎么培养?这在我

2、国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不多。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出,推进协同创新,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协同创新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带来契机,它将引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教学是培养人的基本手段,工作实践也是人才培养,特别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因此,我国高职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探索出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围绕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升级,找到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点工学研结合,把工作过程、技术活动过程与教育活动过程融合,使得工中有研、研中有工,学中有研、研中有学。因为,

3、技术研究也是培养人,而且是培养技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工学研结合重点是加强科研与教学的协同,将教师的技术研究开发成果或者企业最新的技术前沿问题,通过知识和学术转化,变成教学资源。提升技术研究对教育的贡献程度,真正实现技术研究为教学服务,使教学蕴含学术。让学生参与到技术选题、确定技术路线、制定技术方案在内的技术创新活动或技术攻关活动中,使学生在“寓教于研”、“以研促教”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技术知识不是对现成客观事物的单纯的反映、说明或解释,而是对“物质的实践活动”的展开与具体化,是关于改造事物的知识、人的行为的知识,或“求善”的知识。技术知识大多是默会的、嵌入的,对技术知识的方

4、法和态度只能通过技术研究实践获得。同时,建立有利于工学研结合的评价机制,根据技术研究与教学的特点,在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中引入科研性要素,在评价技术研究成果中引入教学性因素,即在技术研究项目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中考虑对培养学生的贡献等。技术试验总是在实践认识指引下进行的,作为现代技术试验前导的实践理念更是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技术试验有着更为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确定性。再者,技术试验中的任务是选优,而实验却主要是为了证伪,对于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少有选择。工作过程、技术研究和教学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高职院校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只有这

5、样,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升级、高协同创新是我国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的又一创新模式。协同创新是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所各自拥有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和提升过程。10协同创新的核心是知识协同,是知识在合作组织间的转移、消化、吸收、共享、集成、利用和再创造。从本质看,协同创新还是一种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亦即如何创新管理模式,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区域甚至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在高等教育领域,协同创新不只是科技创新的新范式,不止关乎科研。协同创新是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

6、深度合作,建立协同机制,共享优质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同步提升,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效互动的一种高等教育治理范式。大学在社会系统内从合作的“物理反应”向协同的“化学反应”转变。“协同度”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正确认识技术技能是基础。这必须开启技术哲学的视阈,深刻认识“技术”这本然之物,准确把握技术与技能的关系。所以,高职教育中,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技术技能人才是基于对技术技能关系的深刻认识,具有合理性。即便如少数学者的观点,把人才分为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也当注意技术与技能的内在联系。具体说来,技术技能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为社会

7、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不仅要求能熟练地将所学的技术知识运用于生产、管理或服务领域,即具备使用技术产品(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知识,而且要求能生产或创新产品,提高产品、服务、管理的质量与效益,即具备设计和制造技术产品的知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除了掌握有明确语言表征的显性技术知识外,还要获得大量具有个人性质的缄默技术知识,这正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技术是协同创新中最活跃的要素,制度和组织是协同创新的环境。因此,协同创新是组织、技术、制度的相互作用,通过制度设计形成新组织结构,通过组织结构的有效运行激发技术创新,引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协同创新涉及到不同利益目标的创新主体,是一种独特的混合型跨

8、组织关系。近几年来,根据协同创新的目标、范围和方式不同,各国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多种组织模式。根据知识生产模式理论,高校不再是唯一知识生产者,社会精英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企业已成为技术知识生产的重要角色。高职院校大多面向区域或行业建立,具有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特点和优势。高职院校要联合高校、企业、行业、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机构等,共同建立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瞄准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行业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成为引领行业和社会的技术源和创新源。如广东省教育厅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广东高效热泵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中心联合顺德及周边知名热泵、空调生产企业,共同开展热泵、

9、空调行业最新技术及共性技术难题集中攻关。针对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状,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特点,充当研究型大学与市场之间的“二传手”,构建“技术与产业”对接的成果转化模式。按照应用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围绕产业链,从实验室到孵化基地再到产业园区,建立一个包含上、中、下游的完整的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链条,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技术转移。技术转移不再被理解为知识从高校到企业的简单传播。技术转移像是一场足球赛,高校是球队中的一员,要得分就需要全体队友的协助。球在运动员之间持续地来回传递,这些运动员除了高校教师,还包括产品工程师、商人、风险资本家等。因此,如其说是技术转移,不如说是“技术交换”。技

10、术创新中心就是一种技术交换平台。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技术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它既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又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这也关系到高职教育对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是高职教育最终是否能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指标之一。协同的关键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解决“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协作互动不通畅”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借助于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工具。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整合创新资源,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专业、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科研资源和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逐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平台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如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建立“产学研用创新网络平台”,向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提供专业

11、开发的“网上工作室”、“网上服务中心”和“网上创新中心”,建设配套的支撑、服务、协调系统,形成具有资源整合服务功能、协同互动功能的分布式智能网络,为跨部门、跨企业、跨地区、跨国家的协同创新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协同工作支撑,面向全社会集成知识,分享成果。25我国教育部组织建设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就是一种资源网络共享方式的实践。2012年才兴起,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已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的慕课(MOOC则是教育与互联网融合的一种资源共享模式。所以要实现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不仅要成为技术技能的人才源,同时也要成为技术应用源和技术创新源。高职院校势必要高举起技术教育大旗,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构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氛围,将协同思想贯穿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的全过程,转变高职教育发展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参考文献: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200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3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1.4 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Z.2012.J.5 敖强,胡勇.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平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2010(2):111-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