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重点篇目阅读训练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4070982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重点篇目阅读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重点篇目阅读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重点篇目阅读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重点篇目阅读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重点篇目阅读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重点篇目阅读训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阅读练习一.白 鹅白鹅是作者对在重庆郊外居住时收养的一只白鹅的回忆。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一是( );二是叙述了( ),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课文开头,先交代了白鹅的来历和“我”对它的初步印象( )。这是作者抓住白鹅外形上的显著特征(头比较高),与( 、 、 、 )等多种动物进行比较后作出的推断。然后,作者分别从( 、 、 )三个方面具体展现白鹅的“傲慢”之气。写它的叫声时,与鸭作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 ) ;与狗比较,突出白鹅叫声声的( )。写它的步态,与鸭作比较,突出白鹅的( ),这时白鹅的“傲慢”简直就是没有自知之明的狂妄:白鹅“吃饭”是最有意思的。白鹅吃饭的程序是(

2、 、 ),而附近的狗却“伺机偷吃”,主人无奈只好在一旁伺候着。白鹅的“傲慢”真是非同一般。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做如此生动的描写,是因为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最后一段,作者写白鹅对“我”一家人所做的贡献。物质上( );精神上,白鹅为我们荒凉的居所增添了生气,为我寂寥的生活增添了( )。课文文字浅显,语言朴实。作者笔下的白鹅,虽有些可笑,但很可爱。在作者眼里,白鹅是一位性格高傲的朋友,它虽然固执,却立场坚定,一视同仁;虽然有些迂腐,却个性张扬,质朴率真。所以,虽然离开了郊外的小屋,但作者对那只曾给一家人以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的白鹅依旧“恋恋不忘”,记忆犹新。 二骆驼寻宝记 第一部分(1一10段)1.“飞

3、禽走兽们个个跃跃欲试,火烧火燎地要去寻宝”的原因是什么?2.“火烧火燎”生动地写出了动物们怎样的心情?3. “遥远”二字有什么作用?4.作者用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第二部分(1l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在这部分里,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墨详细地写了骆驼是怎样历尽千难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的。骆驼初一登场给人的印象并非高大完美,而足“一瘸一拐的”,这样写目的是什么?在鹦鹉的眼里,骆驼是个“又傻又瘸的家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寻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独角犀说他是“一千二百三十度的深度近视眼看不见前面的路,只能“听着背上的犀鸟指指点点”,再写他“转

4、过笨重的身体,向后开步走了”,表现了他的( );写孔雀:“更心疼自己五光十色的金翠线彩屏,也打个盘旋飞回了”,则抓住了他( )的特点。文中写骆驼一连用三个生动的比“像一艘游艇航行在黄沙滚滚的瀚海之中”,“是个非常出色的拉松长跑家”,是“沙漠之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地毯下的尘土米妮从小就帮助母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作者用“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像一只新的发夹一样光鲜”;她“洗盘子,擦地板,把家里弄得漂漂亮亮的”,写出了米妮的( )。当妈妈因患病而不能工作的时候,又是米妮勇挑重担,自己出去找工作,这才引出了后面的故事。米妮来到了树林中的小屋,她是在敲了几次门、认为屋中没有人之后才进去的,写出她是个

5、( )的孩子。接下去写小屋中十分脏乱,竞让米妮“吃惊地缩回了脚”。这样写实际上是为后面( );“等她的手一暖和过来,她就开始整理房子”乐于助入,这是多么值得当今独生子女学习的呀!第九段写她是如何收拾屋子的:“洗了盘子,整理了床,擦了地,正了正火炉前的地毯,把十二把小椅子沿着火炉摆成了一个半圆。”说明她( )。小矮人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矮人对米妮的赞美,是为了( )米妮把屋子收拾得让这些小矮人非常“高兴和吃惊”,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由此可以看出米妮是多么能干。通过分析,应当让学生知道,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对突出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性格是很有好处的。 故事的重点是写米妮打扫地毯下的尘土

6、的情节,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作者巧妙地把故事的发生安排在米妮留在小矮人那里的塌后一天,由于米妮津津有味地欣赏窗外的美好景象,“连要干的活都忘了”,打扫完屋子后,来不及打扫地毯下的尘土了。在这里作者变换了一种写法,不是叙写行动而是描写心理来表现人物。作者十分巧妙地运用心理描写手法,即采用了形象化的描写来写米妮的心理活动。米妮没有打扫地毯下的尘土,其实谁也看不出来,就连小矮人都“什么也没说”,可是米妮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总是在想着“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作者在这里用了( )的修辞手法,而且句尾用的是惊叹号,这就表明了米妮的内心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作者用星星的形象“透过窗户,向她眨着眼

7、”,用星星的语言“那位小姑娘,诚实而善良”来表现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最终诚实占了上风:“她再也忍不住了,便拿起扫帚,开始扫地毯下的尘土。”运用形象化的心理描写手法把米妮的内心深处的斗争,写得十分生动感人。四苏州园林 1.结构:这篇说明文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方法,以先总说后分说的形式,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领全文:交代了写作动机,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29):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分别从各个角度介绍说明。这里又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2):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图画美。 第二层(36):从四

8、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在景物的布局、配合上如何体现图画美的。 第三层(79):从小处、细部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三部分(10):结尾。引人回味。 2. 内容:文章一开始先说苏州园林的多:一百多处(用“据说”一词,语言严密),又说它的地位和价值:是标本,鉴赏园林不该错过。这样就给读者留有一个重要的印象,总领全文,吸引读者。接下来作者用总分式的结构来介绍它的特征。2自然段是总起,交代苏州园林的总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完美的图画,即图画美。达到这一点的有“四个讲究”,此外,园林的其它各个细节也是注意图画美,这就是三个细部。“四个讲究”和三个细部共七个方面,分别详尽的介绍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9、(1)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得自然之趣。(举例子、作比较) (2)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不雷同,置身山间之感。(分类别、举例子) (3)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不寂寞,着眼于画意。(举例子、作比较) (4)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花墙廊子,界而未界,隔而不隔。(举例子) (5)注意角落的构图美阶砌旁、墙壁上,种草栽竹。(举例子) (6)注意门窗的图案美雕镂设计,工艺美术的上品。 (7)注意色彩的搭配的图画美不用彩绘,白色或灰色的。(作比较) 3. 词句品味鉴赏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10、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补”字,表现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全文只用了几个描写性的词语和形容词,它们都表现出景物特有的状貌,很难用其它词语替换。如“重峦叠嶂”一词,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俯仰生姿”又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4. 说明方法:作比较 课文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如:第三段中写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只

11、求自然之趣,就是把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比较,古代宫殿和近代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而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这是求自然之趣,是美术画。再如:第五段写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就把园林的花草树木的栽种修剪与国外园林“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俯仰生姿、高低成趣的图画美。再如:第九段写苏州园林的色彩调配得和谐,就把园林的门窗墙壁及地面的颜色与北京园林的彩绘相比较,突出苏州园林梁柱门窗颜色的淡雅。这样写的好处就是使被说明事物独有的特点更鲜明。五桥梁远景图 1. 结构:全文有13 个自然

12、段落,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2):介绍说明了桥的重要性和桥梁的基本结构。 第二部分(313):具体描绘桥梁的远景。又可分三层: (1)第一层(34):介绍说明桥梁的重要性。 (2)第二层(58):说明将来的桥会造得更快、更低、更便宜、更美、更方便。 (3)第三层(913):大胆的设想了将来的桥的发展前景。 3.文章语言。 本文的语言质朴、简洁而又生动。一开头,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说明桥的重要作用,既可引发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可激发大家的想像力,真是恰当而又巧妙。在说明桥梁的构造时,用“一条板凳”打比方来形象的解释什么是桥、桥的基本结构,十分形象,又十分贴切,可以说是“深入浅

13、出”的典范。然后又用富有吸引性的过渡段,把文章转到说明的重点上来:畅想桥梁的发展前景。作者又运用每段的首句做中心句的方法,运用生动的语言,清晰的说明了未来桥梁发展的五个好处,从而说明桥梁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此外,如:“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等等,分别运用了比拟、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六陋室铭1. 本文是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思考 (1) “山不在高,有仙则

14、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