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4069191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让小伙伴们久等了,教育心理学的简答、论述题今天终于抽空汇总出来了,只是提醒一下小伙伴,有的题我提供的仅仅是答案要点,回答的时候不能太简单,简答题也要适当阐述一下,论述题就多阐述一点,这些毕竟是主观题。这些题有的跟其他资料或教材提供的答案不太一样也很正常,你可以选一个版本记住,如果你能综合多个版本整一个你认为更好的答案也是不错的噢。其他没汇总的在讲课时点到的具有出简答和论述题潜质的那些题,也要适当关注,多学习总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很好的同学,扩大一下知识储备的量也是不错的。后期的复习可以做一些知识的深加工,提高知识储备的质量,也要多做一些题去增

2、加自己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并提高答题能力。为大家汇总这些内容,是方便大家复习,不过用对方法、多学习、多努力才是走向胜利的必然途径。大家考试完,考的什么知识点记得发给我噢。另外大家也要注意调整身心状态,不可过度焦虑、过度透支心力和体力。祝大家顺利圆梦!一、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一)阶段性(质变)与连续性(量变)(二)定向性与顺序性;(三)不平衡性;(四)个体差异性。二、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1)智慧技能;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信息。(2)认知策略;对自己认知活动的监控(3)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4)动作技能;动作操作能力(5)态度。对人

3、、事、物的选择倾向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创始人是班杜拉。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观察学习。并把观察学习分为四步(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强化。他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予以强化替代强化,看到别人的行为结果得到奖励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自己的行为符合内化的标准,受到自我的肯定四、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1、优点(1)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培养直觉思维(2)激发学习兴趣(3)有利于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4)有利于对知识的

4、记忆、保持与提取2、发现学习的缺点(1)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自然科学(2)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并不适合所有学生。(3)耗时不经济,不宜在短时间内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4)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五、发现学习的步骤(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4)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结论的资料(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并应用结论。(6)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六、接受学习1、接受学习的优点

5、(1)可以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2)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3)对教育设备、设施的要求较低,经济易行。(4)有利于大规模地培养学生。2、接受学习的缺点(1)偏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2)对于具体经验和程序性知识,其他教学模式可能更加有效。七、罗杰斯的学习理论(一)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二)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罗杰斯所倡导的学习原则的核心是让学生自由学习。(三)学生中心的教学观(教师的非指导性原则)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认为

6、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目的之所在。八、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难度为50%的问题情境最有利于学习。(二)设置合适的目标,培养自我效能感;(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反馈要:及时;具体;经常给予(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五)对学生进行合作与竞争教育,开展合作与竞争学习。九、促进迁移的教学(一)精选教材;(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使其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五)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六)在真实生活中学习。十、操作技能的培养(

7、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第一、开始进步快,后期进步慢;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高原现象);第三、成绩时而提高、时而下降、时而停顿,即起伏现象。第四、总趋势进步,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结果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增强动觉体验,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感受。十一、.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练习、应用的机会。十二、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

8、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1.学习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2.学习环境的设置;自然条件和学习空间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十三、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首要环节)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关键环节)4.检验假设(简答题要对每一项适当阐述)十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

9、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和广泛性。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十五、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十六、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评估学生的考试成绩时,考虑其创造性的高低。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0、。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十七、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10岁是分水岭。(1)无律阶段前道德阶段5岁之前,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行为受结果支配,只做规定的事,想避免惩罚或得到奖赏。(2)他律阶段道德现实主义阶段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结果判断对错。(3)自律

11、阶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10岁以后,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十一二岁后才能独立判断。(主观动机、平等、公平)十八、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一)有效的说服;1、有效利用正反论据提供正面论据的情况:(1)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2)当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3)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时。提供正反论据的情况:(1)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2)当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3)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逐步提高要求(二)榜样示范;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三)群体约定;(四)价值辨析;(五)赏罚控制。除上述方

12、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非常有效。十九、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3)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4)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二十、教学设计的依据理论依据:1、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2、系统的原理和方法。现实依据:1、教学的实际需要2、教师的教学经验3、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二十一、什么是个别化教学,教学模式有哪些?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1.程序教学(

13、学生按自己的水平和速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2.计算机辅助教学(CAI)3.掌握学习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80%-90%)二十二、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的方法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营造良好的课堂的氛围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应精心组织教学,巧妙把握语言艺术,善于用良好的情绪情感感染学生,并善于处理课堂问题。具体要求如下:(1)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管理能力,采用科学的班级管理,具有一定的教育机智妥善处理偶然事件。(2)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艺术。(3)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应

14、用,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要有体察学生情感反应的能力,并注重师生心态调整;保持中等水平的焦虑,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4)教师应对每个学生形成恰如其分的高期望,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兼顾其他,有的放矢。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课堂气氛,要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第一,师生民主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和正当的兴趣爱好;其次,要充分的信任学生,对每个学生给予期望,唤醒学生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憧

15、憬。第二,树立教师威信。第三,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克服偏见,公正无私,把爱奉献给每个学生。二十三、简述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二十四、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稳定、乐观;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二十五、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家庭因素3、学校因素4、社会因素5、个体因素(论述题要展开阐述)二十六、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二十七、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