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教案第一单元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4068726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教案第一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教案第一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教案第一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教案第一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教案第一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教案第一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教案第一单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当仁,不让于师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2、难点:鉴赏9、13则选文三、教学时数:四课时 四、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五、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诵读全文,简单分类2、积累重点文言字

2、词教学过程:一、 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明确:(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 (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

3、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

4、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19第22) 略说: 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

5、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

6、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教学过程: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

7、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先进11第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

8、e。 (3):语意略说: 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第13则,孔子主张

9、“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

10、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11第8)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 学习第三部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2、 理解感知孔子对学生的教导、教学过程: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学生朗读

11、,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7第34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

12、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 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13、,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

14、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思考题: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 2、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的作用。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通过比喻说明了孔丘是他人无法超越的

15、。3、从第三节中找出孔子是如何教导弟子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4、从第四节中找出能够体现孔子品质的语句。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5、孔子为什么会比较同意曾点的看法呢?(略)。6、“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现在还有意义吗?为什么?(1)第一则:(2)第二则:在子贡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3)第三则:在颜渊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只是一介布衣,他所以让弟子如此尊重,完全是靠自己的德行、智慧和才学。那么孔子自己是怎么评价的呢?孔子本人却非常谦虚。(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孔子非常尊敬弟子的人格。(5)第五则: 第八则:说明弟子们没有受到来自老师的压力。孔子对弟子还充满了关爱。第11、12、13则三、体悟探究:教师讲述子路剁成肉酱的故事。四、课堂小结:一个伟大的人,越是把自己放在跟别人平等的位置,就越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