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程:十分钟说透对仗那些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4054933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教程:十分钟说透对仗那些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对联教程:十分钟说透对仗那些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对联教程:十分钟说透对仗那些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对联教程:十分钟说透对仗那些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对联教程:十分钟说透对仗那些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联教程:十分钟说透对仗那些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教程:十分钟说透对仗那些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联的核心特征是对仗,但是对仗出现得比对联早多了。易曰“一阴一阳之 谓道”,可以说这种对仗之美是中国人的传统审美,甚至超越了文学的范畴。在 对联出现之前,先秦的诗经左传都有大量对仗,比如“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如“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 也泄泄”,等等。再之后,律诗和骈文自不必说,对仗是它们的“必选科目”, 而散文和古体诗也不乏对仗的因素。至于对联,则是将这种对仗美发挥到极致, 成为一种以对仗为核心的独立文体。那么,什么是对仗,怎样在创作中应用对仗呢?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对 仗与对偶大同小异,恐怕连小学生都懂,难道还有什么需要研究的吗?可惜事实 是残酷的

2、,很多人对对仗的理解似是而非,应用起来更是错漏百出,甚至有不少 人用自己僵化的对仗观念去衡量他人作品,那真是误己误人了。鉴于此,我想非常有必要认真梳理一下对仗的概念以及应该怎样运用对仗。需要 说明的是,我没有文字学、修辞学、语法学的科班功底,以下只是从实际创作的 角度出发,在古人律诗或对联作品的基础上,谈一些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想来是 有不少不严谨的地方,也只好勉强开解自己“虽不中亦不远矣”吧。词性与结构如果用现代汉语解释对仗的特点,应该可以概括为“词性相近”。“词性”是现代汉语的总结,古人没有这个概念,如果生搬硬套,难免似是而非。 但是介于加入“词性”的概念便于理解,所以在初学阶段可以暂时性引

3、进。不 过千万不可拘泥,这就像一根拐棍,当能够正常走路之后,就一定要坚决地抛 开它。因此,这里不说“词性相同”而说“词性相近”。现代汉语将词性分为以下几类: 实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代词、数词、量词 虚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叹词相同词性肯定是可以形成对仗的,我们要研究的是对仗的边界。首先看最重要的名词。直观来看,名词和代词肯定可以相对,比如“海阔无涯天 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天”是名词,“我”是代词。此外,名词有时也可 以和数词、量词、形容词等形成对仗: 名词对数词:海国烟霞笼宝树;一天星斗灿云阿。名词对量词:解带千山雨;谈天一片云。 名词对形容词:尘榻

4、每缘佳客下;清风还许后生传。动词和形容词是天然可以形成对仗的,比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 是形容词,“悬”是动词。此外,动词还可以和连词、介词、副词等对仗: 动词对连词:药院爱随流水入;山斋喜与白云过。动词对介词:白气夜生龙在水;碧云秋断鹤归天。动词对副词:鼎鼎百年皆梦幻;悠悠万事判穷愁。形容词是修饰名词用的,那么很容易想到,同样起到修饰作用的数词自然可以与 形容词对仗,比如“自信胸中无一事,得居林下作闲人”,“一”和“闲”就是 典型的数词对形容词。有些时候,副词也可以与形容词对仗,因为二者都起到修 饰中心语的作用,只不过一个是修饰名词,一个是修饰动词而已,比如“赖有清 吟消意马;

5、岂无美酒破愁城”,“清”是副词,“美”是形容词。一般情况下,虚词的对仗是比较宽泛的,比语气词、拟声词、叹词等,往往都可 以打破边界随意对仗。也经常有虚词与实词相对的情况,前面所举的连词对动词、 副词对形容词都是例子,而助词与代词相对更是可以视为工对,比如“君为来见 也;吾其与闻之”。之所以用了这么多篇幅讲词性对仗,又没有明确哪些词可以对仗哪些词不能,原 因有二:一是说明不必严格拘泥于词性对仗,辅助参考即可;二是用词性分析对 仗,既不准确也不方便,实在没有必要。有些人除了要求词性对仗,还要求结构对仗。常说的“结构”包括两种,一种是 句子结构,一种是词组结构。句子结构完全不必分析,因为诗词对联是凝

6、练的文 字组合,其中有大量的省略、倒装,根本无法也无须考虑句子结构。比如,“两 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按照句子结构分析,“翠柳”是方位状语后 置,“青天”是宾语,不需要纠结这种地方。至于词组结构,比如偏正结构、动 宾结构、主谓结构等,有人主张词组结构必须相对,这个说法可以参考但同样没 有意义,原因就是前面说的:既不准确也不方便。虚实死活既然古人完全没有词性的概念,那么古人是如何判断是否对仗以及对仗的工整与 宽泛呢?明代屠隆在缥缃对类中有关于字类的解读:以“虚、实、死、活”字教之。盖字之有形体者谓“实”,字之无形体者谓“虚”; 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

7、惟虚字则有死 有活。死,谓其自然而然者,如“高、下、洪、纤”之类是也。活,谓其使然而 然者,如“飞、潜、变、化”之类是也。关于这段话,不必作严格的学术性分析,大概可以看出,古人是根据字的自身属 性来分门别类的。与现代语法相关联实字基本是名词,虚字有活字死字,活 字是动词、死字是形容词。对仗的时候,首先考虑这个字的意思,然后有一个大 体的归类,如果能归到差不多的类别,就可以形成对仗。对仗中最重要的是实字。在古人看来,并非实字对实字即可,这只能属于宽对, 而精巧的对仗应该运用工对。何谓工对?古人将实字分为许多门类,只有相同门 类或相近门类对仗,才能形成工对。实字的分类有很多种,王力在诗词格律 一书

8、中“依据律诗的对仗”,将实字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植物、 动物、形体等类别,简单举例如下:文令理室饰物物体 天时地宫服植动形日春山屋带花鱼手、月、星、云、秋、晨、夕 、河、地、海、门、户、窗 、襟、领、袖、草、树、木、鸟、虎、牛、足、耳、头除了实字,还有一些字也可以明显分类,比如: 方位:上、下、前、北 数字:独、三、万、双 颜色:红、绿、青、白 人伦:公、父、子、兄 称谓:尔、其、我、君这些小类难以一一列举,也无法准确的划分,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字义自行分类。 除了相同门类可以形成工对以外,不同门类也有远近的区别,相对较近的门类相 对同样可以视为工对。比如,天文对地理、动物对植物、人

9、伦对称谓,等等。孰公孰宽不需要死记硬背,简单归纳就是:如果字 A 属于门类甲,字 B 属于门类 乙,门类甲和门类乙的范围越小、重合度越高,字 A 和字 B 的对仗越工整。比 如,牛属于家畜类,猪也属于家畜类,它们无疑是工对,虎则是野兽类,与牛相 对就稍宽一点,但仍然很工。再宽一些,草对牛,它们都属于生物(虽然这是当 代科学概念,但是古人花木、鸟兽也属于临近的门类),范围更大了一些,这就 介于工对与宽对的边界。到了“牛对水”或者“牛对日”的时候,虽然也是合格 的对仗,但门类相隔太远,只能算宽对了。按照这样的对仗逻辑,白雪当然可以 对南山,但是从工整来讲,青云对白雪才是工对。一副对联的优劣有很多层

10、面,比如意境、气象、格调等,对仗只是其中的一个组 成部分。不能说工对就一定胜过宽对,但如果只讨论对仗的技巧层面,那当然是 越工整的对仗越动人。对仗的基本单位 对仗的基本单位是语素。语素是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可以是一个词,也 可以是一个字,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字。可以将词作为整体进行对仗,但是不 多也不好。比如以下两个例子:澧阳书院(陶澍)台接囊萤,如车武子方称学者;池临洗墨,看范希文何等秀才。挽甥(彭玉麟)定论盖棺,总系才名辜马谡;灭亲执法,自挥老泪哭羊昙。两副对联都使用了人名对仗,第一联是“车武子”对“范希文”,第二联是“马 谡”对“羊昙”。可以看到,第一联是以人名为整体进行对仗,也就

11、是人名对人 名而已。第二联则是以单字进行对仗,不仅是人名对人名,还把人名中的字拆出 来,以“马”对“羊”形成工对。仅仅从对仗的技法来看,后者无疑是远胜于前 者的。一般情况下,词的对仗和字的对仗是同步的,比如“清风”对“明月”,无论词 的角度还是字的角度都属于工对。词对仗而字不对仗的情况,如前面所说“车武 子”对“范希文”,虽然不能说失对,但毕竟不算工整。至于字对仗而词不对仗 的情况,我认为是可以属于工对的,原因如前所述对仗的单位是语素,语素 往往体现为一个单独的字。比如,洪亮吉题某酒楼对联:第一楼边浮大白;初三月上荡空青。此联的对仗非常有特点。上联的“边”是方位词,下联的“上”是动词,从词性

12、角度看是不符合的,但是如果从语素的角度,两个词都是“方位类”,自然属于 工对,这种对法也可以看作“借对”中的借意对。上联的“大白”是酒,下联的 “空青”是颜色,一个名词一个形容词,以词为整体考虑并不对仗,但是具体到 每一个字,“大”和“空”表程度,“白”和“青”表颜色,是非常严格的工对。更加极端的例子,比如丁中翰题西湖宋庄联:红杏领春风,愿不速客来醉千日;绿杨足烟水,在小新堤上第三桥。最后一分句每个字都可对仗,又有“千”和“三”等非常工整的对仗,所以连行 文的节奏都打破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对仗不必考虑“结构”,无论是词 组结构、句子结构,还是行文节奏造成的语义结构。当然,这属于比较高级的

13、对 仗技巧,初学者不易掌握,使用不当也会出现弄巧成拙的情况。二十九种对 日本和尚空海曾著文镜秘府论一书,其中总结了中国唐代的对仗理论,归纳 为“二十九种对”,其中写道:“余览沈、陆、王、元等诗格式等,出没不同。 今弃其同者,撰其异者,都有二十九种对。”“二十九种对”可以看作中国古代的对仗理论体系,其中包括: 正名对、隔句对、双拟对、联绵对、互成对、异类对、赋体对、双声对、叠韵对、 回文对、意对、平对、奇对、同对、字对、声对、侧对、邻近对、交络对、当句 对、含境对、背体对、偏对、双虚实对、假对、切侧对、双声侧对、叠韵侧对、 总不对对。这些对法之中,有一些是专用于写诗的,比如:“隔句对”是“第一句

14、与第三句 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总不对对”是“总不对之诗,如此作者,最为佳妙”。 这些与对联的对仗规则无关,以下选取可借鉴的对法简而述之:的名对:就是字字工整的对仗,“凡作文章,正正相对”“初学作文章,须作此 对,然后学余对也”,比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 缓来”。互成对:可以理解为相近门类的字连用组词,“两字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对; 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比如“天地心间静;日月眼中明”“麟凤千年 贵;金银一代荣”。异类对:就是宽对,上下联门类相差较远,“非是的名对,异同比类”“其类不 同,名为异对”,比如“天清白云外;山峻紫微中”“鸟飞随去影;花落逐摇风”

15、。双声对:声母相同,比如“慷慨气弥壮;淋漓兴未衰”,“慷慨”“淋漓”即是 双声对。叠韵对:韵母相同,比如“徘徊夜月满;肃穆晓风清”,“徘徊”“肃穆”即是 叠韵对。意对:对仗比“异类对”更宽,介于对与不对的边缘,但是意思连贯,“事意相 因,文理无爽”,比如“客子河梁携手去;西山秋色上衣来”。平对:“平常之对,故曰平对”,比如“云对雪,雨对风,宿鸟对鸣虫”,和的 名对类似。奇对:“既非平常,是为奇对”“出奇而对,故谓之奇对”,比如“陈轸”对“曾 参”、“马颊河”对“熊耳山”,每字都是工对(“轸”“参”为星宿名, “马”“熊”为动物,“颊”“耳”为形体),但与的名对、平对相比,更加出 其不意。字对:

16、也应该属于工对的一种,但字义转借相对非常明显,“不用义对,但取字 为对也”“字对者,谓义别字对”,比如“何用金扉敞;终醉石崇家”“行李淹 吾舅;诛茅问老翁”。声对:借声相对,比如“彤驺初惊路;白简未含霜”,“路”借其声“露”与“霜” 形成工对,又如“初蝉韵高柳;密茑挂深松”,“茑”借其声“鸟”与“蝉”形 成工对。侧对:借字形的一部分进行对仗,比如“冯翊”对“龙首”,本来是很宽的对仗, 但“冯”的右边是“马”,与“龙”同属动物,“翊”的右边是“羽”,与“首” 同属形体,“谓字义俱别,形体半同”。交络对:为了不以对害意,有时可以改变上下联对仗的位置,比如“大江流日夜; 西北有高楼”,其实是以“大江”对“高楼”、“日夜”对“西北”,又如“裙 拖六幅湘江水;髻耸巫山一段云”,其实是以“六幅”对“一段”、“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