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溥温州金融改革后的转型之道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405369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洪溥温州金融改革后的转型之道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沈洪溥温州金融改革后的转型之道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沈洪溥温州金融改革后的转型之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洪溥温州金融改革后的转型之道(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沈洪溥:温州金融改革后的转型之道文章来源:删除通话记录网 沈洪溥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温州市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此消息引发了媒体的热议。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其为热点都名副其实。但对温州而言,该政策却需要全面透彻的理解,而不宜仅从金融角度进行解读。说到底,它其实既是我国金融领域中的一件改革大事,也是推进温州经济转型的一次重要机遇。对温州而言,确是重要一步,但也并非改革转型的全部。之所以说它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件大事,在于此前我国设立各类改革试点区域,根本都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性质。而以“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命名,选择一个中等城市作为试点,温州是第一家。由此可见金融综合改革问题在全局中所处地

2、位,也可见温州这一城市被交付的责任之重。之所以说这是温州作为地方经济模式代表的一次转型机遇,那么在于温州正逐渐失去昔日的领先优势,实体经济的低迷和金融领域的混乱问题十分突出,不改革那么无出路。温州曾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先锋区域,以个体经济、小微企业知名,此前三十年,发挥低本钱、低价格优势,温州人以小工厂、小店铺起家,抓住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兴旺国家向开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纷纷完成个人资本原始积累。但随着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与国内其他区域的经济纷纷起步,各后发区域的人力、地租等方面优势逐步显现,温州的优势已明显褪色,温州经济陷入低迷。特别是在本轮金融危机之后,实体经济愈加低迷,温州人过去所积存的家底数万

3、亿元民间资本,开始更疯狂地涌向虚拟经济领域,股票、房产、高利贷乃至实物商品,无处不见温州资本和温州炒家的身影。结果是,一遇调控那么损兵折将,一获暴利那么千夫所指。温州实体经济也并未受惠于本地资本,导致资本逐步泡沫化,地方民间融资的信用环境和资产质量随之快速下滑。“老板跑路事件、非法集资事件频发即是此方面的鲜活证据。2021年,中央领导曾屡次赴温州视察,并就民间金融乱象屡次做出重要指示,已说明温州经济和金融领域形势之严峻。如今正式出台的?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显系中央政府针对温州金融问题,交给温州人拿出改革勇气、自主走出困局的一把“钥匙。结合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

4、会议精神解读这个方案,当可发现,这一方案并不是就金融而论金融,而是要以金融改革促经济转型。比方,“通过在温州市进行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开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这一表述即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催促改良当地金融效劳,另一方面那么要求增强当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是寄望温州能以金融创新、金融改革为抓手,引导民间资金流向,标准地方金融秩序,让金融资源能够更好地效劳实体经济,重塑温州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地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正因如此,综合金融改革只是温州迈出的重要一步,而不是温州地方经济转型的全部。换言之,温州的未来系于改革,系于转型,但并非局限于金融改革。仅就综合金融改革而言,温

5、州是首个试点,要迈好这一步也非常不易。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如何理解金融改革的目的,二是要综合推进地方金融改革,三是政府部门正确定位。先说金融改革的目的,应是始终围绕经济转型的核心,围绕金融效劳实体经济的大方向。切不可一看到金融,看到金融改革,登时脑子里全是大办村镇银行、产权交易所,乃至浮想联翩,将之理解为个人放贷的大开展,或和地方集资当事人的出路相联系。金融行业在任何国家都是有牌照、有门槛的行业,不是一个可以大干快上、人人皆可为之的生意。一旦误读政策导向,将极易浪费政策赋予的开展时机。再说综合推进改革,应有侧重或先后的摆布。文件列出了十二项重点任务,前九条讲业务,后三条谈制度,

6、笔者以为,制度应优先于业务。现实中,地方政府宜从地方实际出发,先压住大刀阔斧的冲动,做些精雕细刻的功课。比方,做好市场调研,做好目标拆解,做好工作方案等。要建构一个适合温州地方经济转型需要的金融体系,不仅要满足各类资金对应不同风险的回报目标,而且要注重培育参与资金的风险认知文化;不仅要鼓励资金参与改革进程,而且要根据实际由紧到松,逐步扩大参与面。要防止一拥而上、一哄而散,地方政府与监管部门还有很多具体细致的工作要做。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温州金融改革要取得实效,政府部门要特别注意准确定位。政府是市场的裁判员,是监管者,不是运发动,不能做市场的主动参与者,更不能为市场损失埋单。市场参与者享受更自由的机制,享受更市场化的利润,也要承当并接受市场因素造成的损失。政府部门既不要过度揽权,也不要过度担责,这也是我们三十年改革当中最应被珍视的经验。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