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五章章末总结提升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4050171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五章章末总结提升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五章章末总结提升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五章章末总结提升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五章章末总结提升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五章章末总结提升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五章章末总结提升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五章章末总结提升 Word版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章末总结提升 知识网络参考答案:A.资源区域分布不均B调整能源结构C协调发展D区域产业转移E内部交易成本F国际经济形势G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H改变区域地理环境触摸高考1(浙江卷)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回答(1)(2)题。(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ABC D(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C可降低甲地咸

2、水入侵发生的可能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解析:(1)南水北调工程主要目的是缓解北方缺水的局面,且东线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大运河航运条件会有明显改善。图中丙、丁、戊的海拔分别为10 m、40 m、1 m,因此,丁至戊河段可以自流引水,而丙至丁河段则不能自流引水。故选D。(2)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后,可能导致取水处下游河段水量减少、水位降低,可能发生海水倒灌入侵河道的现象,阻碍长江泥沙向海洋输送,因此排除B和C选项。长江口外海洋潮汐主要受月球引力、季风等因素影响,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几乎不受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排除选项D。南水北调可提高社会特别是北方人们对长江水质的关注,故选A。答案:(1)D

3、(2)A2(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甲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甲乙材料二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材料三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调水工程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_单位调水量耗能大小_

4、原因_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评价。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主要是南北气候类型不同,降水多少各异,导致了水资源的差异。读图中的调水线路和图例中的高程表可知,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地势较高处向地势较低处调水,可自流,所以单位调水量能耗少;美国加州北水南调是从地势低的地方往地势高的地方调,需抽水,所以单位调水量耗能大。(2)本题主要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要注意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来回答。(3)本题考查区域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从

5、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节水意识、调整产业结构等角度回答。答案:(1)调水工程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单位调水量耗能大小小大原因地势起伏较小(或地势南高北低)地势南高北低,向南调水需逐级提水 (2)满足生活用水(或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主题升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类问题的解答技巧1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的意义评价关于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的意义评价

6、这一问题,需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方面来说明。(1)对输出地侧重说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并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2)对输入地则突出说明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对环境的影响,从输出地、沿线地区、输入地三个方面进行表述。2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解题思路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主要从原因、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线路选择、工程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区与消费区存在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7、(2)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资源跨区域调配等。(3)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的选择: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线路的造价;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4)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需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方面来说明,对输出地侧重说明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并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对输入地则突出说明解决了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3(安徽卷)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方面争取了国产大飞机总装等项目,另一方

8、面向安徽等地转出部分制造业。同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制造业集中分布区不断调整。下图表示上海市2004年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解析:由材料可知,部分制造业向安徽转移,为该地创造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安徽当地资源丰富、政策优惠、劳动力丰富等优越条件也为创业提供了机会。立足“创业”分析优势条件是关键。答案: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机会增多;与上海相比,安徽的生产生活成本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能源、原料充足;安徽政策优惠,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返乡人员掌握了技术、市场信息,积累了资金,具有乡土情感。(亦可从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等角度分析)主题升华

9、图示分析产业转移的方向、影响因素和影响1准确判断产业转移的方向首先要把握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1)就地域来看,在国内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在国际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2)就产业类型来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如下面甲图,判断箭头a、b中哪一个是产业转移的方向。苏南经济发达,苏中、苏北相对落后,故应为箭头b。2对比分析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做题时要判断出示意图中产业的转出地和转入地,对比各自的优势,然后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如上面乙图,安徽省成为服装加工基地的区位因素分析:(1)要分析转入地区的优势,即安徽省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成本较低;(2)要分析转出地因素,即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3)结合图示,分析安徽省的地理位置,安徽靠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3探究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产业转移是把双刃剑,无论对转出地还是转入地都会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注意从产业结构、产业分工、生态保护、社会就业等角度分析。如下图(以日本为例):直观地反映了产业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国内生产投资不足,生产困难市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外资不愿进入”的恶性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