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的父母们必修一课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4043987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的父母们必修一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的父母们必修一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的父母们必修一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的父母们必修一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的父母们必修一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的父母们必修一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的父母们,值得一看!启明按:我常常觉得隔代教育的孩子是可怜的,尤其是农村的一些孩子们,他们身上同时兼有“隔代教育”和“留守儿童”两个标签,农村局限了他们的视野,主要监护人大都是上个世纪50后、60后,同样在很多育儿理念方面大大的落后,我当然不是瞧不起农村的大爷大妈,我自己的童年也是在农村度过,但是我很幸运的一直在妈妈的陪伴下成长,只是,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还用过去的眼光看待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可能有些不合时宜。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隔代教育的危害,我看完觉得这些并非危言耸听。我只能大声疾呼把孩子给父母带的朋友们,尽力把孩子带到自己身边吧,孩子越小越需要你!全文如下:有一天,和编辑

2、一起聊天,他问我:“周老师,您从教多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想了想,说:“我最大的感受是好多孩子在被糟蹋。”编辑笑着问:“此话怎讲?”我说:“很多父母会生不会养,把孩子扔给老人,很少陪伴孩子,孩子成了有父母的孤儿;还有很多家长不懂孩子,不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只是根据孩子表面的行为来判定孩子,孩子非常痛苦,或屈从、或尖叫、或哭泣、或逆反。可家长觉察不到孩子的痛苦,指责孩子不听话、任性。在这种时候,我会为这些孩子感到惋惜。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是谬论,在危言耸听。做父母的谁不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又有谁想糟蹋自己的孩子呢?但是,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很多家长确实在糟蹋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浑然不觉。

3、”不少年轻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后,带几个月后(有的甚至刚满月)就把孩子扔给了老人,自己乐得逍遥自在。我有一个朋友,产假一过就上班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他们夫妻俩都是硕士,但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却没有达到“硕士”的水平。朋友觉得年轻人干好工作最重要,带孩子是件很简单的事,交给老人就行了。他们的教养方式非常落后:注重知识灌输,不到1岁就教孩子识字;不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孩子边玩边吃饭,肉类由大人嚼碎了喂给孩子吃;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但很少陪孩子。我跟他们说过多次,童年的经历是多么重要,父母必须陪伴孩子。但他们听不进建议,既不反对,也不采纳。我想也许是他们内心觉得不以为然,只是碍于面子不说什么。这孩

4、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我想帮助他们,帮助孩子。可是看了他们这油盐不进的样子,只好就此打住。这孩子1岁以前,我们经常在一起玩。孩子长得很漂亮,脸上总是洋溢着笑意,到我们家来,好奇地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天真可爱。大约半年后,我再次看到了孩子,当时已经是1岁8个月,他的脸上没有了笑容,总是眉头紧锁,看见我们,一个劲地往爷爷身后退。我想拉拉他的手,他把手往后缩,眼神里满是胆怯。那天是周日,朋友休息。我们去的时候,朋友并未在家陪孩子,而是在外面打牌。孩子跟着爷爷,在偌大的客厅里看电视,爷爷话不多,和孩子没什么交流,屋里死气沉沉的。孩子蹒跚着走到门口,指着门口小声喊“妈妈”,我跟过去,蹲下来问他:“宝宝是要找妈

5、妈?”孩子点点头,眼睛扑闪扑闪地望着这扇紧关着的大门。小小年纪的他知道妈妈是从这里出去的,他要从这里去找妈妈。看着那小小的、孤单的身影,我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在这个装饰豪华的房间里,孩子吃的、玩的、用的,随处可见,大都价格不菲。但是最珍贵的东西他没有那就是爸爸妈妈的陪伴。周一到周五,妈妈要上班,周末应该可以陪陪孩子吧?可是妈妈宁愿奋战在麻将桌上,也不愿意花时间陪陪孩子!孩子一点都不快乐,他还只有一岁多,他便不会笑了。“会生不会养”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多数父母把孩子生下后,带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老人或者保姆身上,有的甚至把孩子扔在老家。有一位妈妈,孩子2岁半了还不会说话,孤僻,几乎不和别人交往,医

6、生怀疑是非典型孤独症,但也不敢确诊,这位妈妈急得不得了。她的孩子一直扔在老家带,老人很少和孩子交流,整天给孩子看电视,这就是原因。有些父母虽然把孩子带在身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或借口,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偶尔陪陪孩子也仅仅是和孩子待在一起,没有互动、没有交流。这些孩子整日与老人相伴,成了父母双全的孤儿!如果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失去安全感。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就好比一栋高楼的地基,没有地基,高楼怎么能建起来?父母自己不带孩子,孩子迟早要出问题的。老人对孩子多表现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但从心理发展方面孩子的心理需要上并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需要不能

7、得到满足,使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性格的影响1.容易过分的溺爱(启明按:我似乎很少见到有不溺爱孙辈的爷爷奶奶,你见过的多吗?当儿媳妇怀上孩子的时候,父母就对儿媳照顾有佳,待孩子降生,他们更是将孙儿奉若至宝,以至于这种爱超越了亲子之间那种爱,而发展成一种畸形的爱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 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使父母想方设法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的作用,

8、孩子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要求。2.老人更多的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祖辈包办代替的比率明显高于父辈,试想,老人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整理;当孩子已经会走路了,爷爷奶奶非要抱着上下楼梯;孩子吃饭时,担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着赶着喂,这种种做法,不恰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错过了“自己整理、物归原位、自己吃饭”的敏感期,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只会叫喊着等别人来帮忙,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3.隔代教育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

9、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启明按:我的妈妈不愿意接触电脑,我的理解是她可能觉得用不着,二来是可能出于深深的自卑,害怕学不好产生的挫败感而干脆拒绝接触新事物。爸爸稍微好些,从这里你就看到父辈们对于世界和对于新事物的态度差异。)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因为,在他们意识里,玩蚂蚁很脏,拔花是成

10、心捣乱,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更是不能“破坏”的。他们认为孩子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开拓创新的个性呢?4.老人们的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品质(如谦让、爱劳动)的良好机会。5.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孩子与祖父母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外出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体质柔弱多病;另一方面关在家里见识少,

11、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等等。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so,如果不得不留孩子给父母带,请多抽时间陪陪孩子吧。启明再按:全新一代的孩子还需要全新一代的父母们抚养,就像全新一代的汽车一定是需要安装工业时代的橡胶轮胎一样,你如果觉得安上农业时代的木质车轱辘行的话也没有问题,只是你的车可能真的跑得比别人慢,而且后期加速也加不起来。如果说橡胶轮胎是汽车的标配,我觉得亲生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标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