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骨伤科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403935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骨伤科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完整版)骨伤科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完整版)骨伤科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完整版)骨伤科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完整版)骨伤科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骨伤科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 (第 9 版)(王和鸣、黄桂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年)。(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多发生于中老年肥胖者,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 足跟部疼痛, 行走加重;典型者晨起后站立或久坐起身站立时足跟疼痛剧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或站立过久后疼痛又加重;(2)体征:患部无明显肿胀或有轻度红肿,在跟骨的跖面或侧面有压痛;若跟骨骨质增生较大时可触及骨性隆起;(3)X 线表现:常见有骨质增生,但临床表现常与X 线征象不符,

2、不成正比。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足外科学(毛宾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 年)。(1)足跟痛:多在晨起行走时开始,活动后可减轻,继续行走或负重时疼痛加剧;(2)压痛点:局限于跟骨负重区偏内外侧或跟骨大结节处;(3)肿胀:大多数患者跟骨周围无肿胀或有轻度红肿;(4)跟骨骨刺:部分患者x 线侧位片可见跟骨骨刺形成。(二)证候诊断1. 气滞血瘀证:足跟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动则更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涩。2. 湿热内蕴证:足跟局部疼痛,轻度红肿,有热感,压痛明显,伴口渴不欲饮。舌苔黄腻,脉濡数。3. 寒湿痹阻证:足跟冷痛重着,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得热减轻。舌质淡胖苔白

3、腻,脉细数。4. 肝肾亏虚证:足跟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劳则更甚,休息减轻,腰膝酸软无力,可伴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或伴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二、治疗方法(一)外治疗法1. 中药熏洗:将四肢洗方用布包好加水1000 毫升,浸泡20 分钟左右,煎煮 30 分钟后,先以热气熏蒸患处, 待温度合适时再以药水浸洗患处, 每日 1 次,每次 20 分钟。局部无红肿者可选用海桐皮汤或舒筋活血洗方加减; 局部有红肿者可加用双柏散或玉露散。2.中药涂擦:予中药擦剂涂搽并按摩患处,每日1 次,每次 10 分钟。3.中药敷贴:局部可选用消瘀止痛药膏等敷贴,每

4、日1 贴。(二)冲击波疗法1. 适应症:在足底周围或跟腱附着点处有明确压痛,局部无红肿者。2. 禁忌症:儿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安装心脏起搏器、精神疾患及其他特殊体质者。3. 操作:采用俯卧位, 治疗时将患足固定, 在足跟部找出最明显的压痛点并标记,瞄准器对准,建议初始冲击能量为 8.0KV,适应后可将能量逐渐调高,以患者能忍受为限,冲击频率: 5060 次/ 分钟。冲击次数: 1000 次。治疗次数:每周 12 次,治疗 2 3 周。治疗前告知患者治疗时需保持患肢姿势, 防止因疼痛而反射性移动肢体,导致治疗失败。(三)物理疗法:根据病情选择低频、电磁波等治疗。(四)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

5、药1. 气滞血瘀证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川芎、当归、五灵脂、香附、甘草、羌活、没药、牛膝、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等。中成药:七厘散等。2. 湿热内蕴证治法:清热化湿,通络止痛。推荐方药:四妙丸加减。 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牛膝、杜仲、鸡血藤、川芎、延胡索、当归等。中成药:四妙丸等。3. 寒湿痹阻证治法:祛湿散寒,通络止痛。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党参、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桂枝、茯苓、细辛、防风、秦艽等。中成药:小活络丹等。4. 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推荐方药: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

6、、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等;或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肉桂、附子、当归等。中成药:左归丸、右归丸、抗骨增生胶囊等。(五)封闭疗法可选用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痛点注射。(六)针刀或针灸疗法1. 针刀或铍针:常规消毒,在局部压痛点进针,快速穿过皮下、皮下组织到达深筋膜。根据病情进行一点式、多点式或线式松解。出针后按压1 2 分钟止血包扎, 24 小时内保持局部干燥清洁。2. 体针:患者仰卧或坐位,针刺部位在内踝或外踝后缘直下 4cm处(相当于跟骨结节前方)、跟痛穴(三阴交后 1 寸)、太溪、照海、昆仑、承山、阿是穴等。隔天治疗 1 次。3. 灸法:在足跟部疼痛点下方,

7、让艾灸燃烟熏灸疼痛点。 每次 1520 分钟,每日 1次。(七)健康指导1. 治疗期间宜休息,并抬高患肢,不宜久行久立。肥胖者注意饮食,控制体重。2. 宜穿宽大的厚底鞋, 鞋内放置海棉厚垫或足跟减压垫, 以保护足跟和减少跖筋膜张力。平足者可选用矫形垫,垫起足弓。3. 可做以下功能锻炼:(1)练习 1:身体前倾面对墙壁,双手伸直平推墙壁,有疼痛症状的下肢膝关节向后绷直,另一个膝关节向前呈弓步。屈肘,增大身体前倾,保持后膝绷直和足跟触地;(2)练习 2:患者坐位,患肢搭在健侧腿上,踝关节背伸90度以上,健侧手握住足跟,再用对侧手将患足拇趾用力背伸,自我感觉到足底的腱膜有牵拉痛。4. 根据患者实际情

8、况日常选择适合的运动,如散步、游泳、太极拳等。行动不方便者可以每天做足部肌肉的收缩锻炼, 以增强足底肌的力量, 减缓韧带退变松弛。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年)。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率:(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 100。痊愈:疼痛、压痛,不能正常负重行走、 肿胀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 95%,足部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疼痛、压痛,不能正常负重行走、 肿胀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 70%, 95%,足部功能活动接近正常;有效:疼痛、压痛,不能正常负重行走、 肿胀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 30%, 70%,

9、足部功能活动较前改善;无效:疼痛、压痛,不能正常负重行走、肿胀等症状、体征积分不足30%,足部功能活动无改善。1. 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 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跟痛症 (足跟痛) 协作组制定的“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症状体征评分标准计分行走时不痛0 分行走时轻度疼痛,时作时止1 分疼痛2 分行走时疼痛可忍,时常发作行走时疼痛难忍,持续不止3 分结果无压痛0 分重度按压时有压痛1 分压痛2 分中等力度按压时有压痛轻度按压立即感压痛3 分结果无行走功能障碍0 分行走轻度受限,可从事正常活动1 分行走功能2 分行走中度受限,生活自理,但不能从事劳动行走严重受限,生活不能自理3 分结果无肿胀0 分肿胀0.5cm1 分轻度肿胀,中心高度(标尺法健侧2 分中度肿胀,中心高度 0.5-1cm对比)3 分重度肿胀,中心高度 0.5-1cm结果总分值2. 疼痛视觉模拟( visual analogus scale, VAS)评分法无痛( 0)剧痛( 10)(二)评价方法治疗前后,运用临床症状评分、VAS评定等进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