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说课稿2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4035053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乡》说课稿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故乡》说课稿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故乡》说课稿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故乡》说课稿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故乡》说课稿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故乡》说课稿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乡》说课稿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乡说课稿杨淑青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迅的故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故乡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本文以“我”回故乡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来着重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揭示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压迫,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新教材入选这篇小说,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描写方法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 第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2、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2.学习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品味小说中内涵丰富的语句,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篇幅较长,在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是本文教学重点;由于鲁迅文章语言晦涩精妙,所以理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和阅

3、读写作能力。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三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合作探究法、辩论法、诵读法、讲授法等。四、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

4、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其中,我认为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集体讨论以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养成口齿清楚、态度大方的良好习惯。五、教学过程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一组关于同学们故乡的图片导入,这一环节的设计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走进文本1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思考本文的叙事线索,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1) 通过小组讨论,划分层次,学生主动作答,交流意见。 (2) 教师进行准确讲解“我”

5、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个经过。(我设计这一环节是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及概括总结的能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2.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心灵。回到课文,朗读描写闰土的部分,分析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主阅读,自主发言。明确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外貌、动作、语言的变化,学生归纳,教师总结。教师简单分析杨二嫂的变化和“我”这个人物形象。3.思考:作者能够将这两个重要人物的变化刻画得栩栩如生、鲜明生动,是运用了哪些写作上的技法呢? (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归纳明确) (1)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文章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对比,将杨二嫂前后生活进行对比,将故乡情景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此外

6、,还有“我”和闰土关系的对比,“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与水生关系的对比等。 (2)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互动,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对人物形象获得初步体验,符合新课标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也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一)探究学习1.精读课文,探究人物命运根源 引导学生尽可能从文本出发,在文中(含注释)找依据,结合预习作业所查时代背景资料,合作探究导致闰土命运的原因。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3)闰土拣“香炉”和“烛台”。 归纳原因

7、: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源,也是造成国民人格扭曲、精神家园失落的祸首。 2.品读重点语句,强化文章内涵 (1)品读文章78最后,理解作者的希望。(通过小组辩论的方式) 这一部分中有一些较难理解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深刻内涵。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2)总结本文中心思想。(二)作业设计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试着分析这些画境描写的作用。 2.运用对比描写的手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字数不限。 ( 第一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第二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这样的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此板书设计是为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服务的,并且也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