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台历史参考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402977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琴台历史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琴台历史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琴台历史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琴台历史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琴台历史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琴台历史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琴台历史参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琴台(GuQintai),又名俞伯牙台,“天下知音第一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连接武汉长江大桥和江汉一桥。它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楚国晴川第一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是荆楚大地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中国最著名的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古琴台建于北宋,后屡遭损毁。清嘉庆初年重建古琴台。据吕氏春秋、列子等记载,俞伯牙于该处偶遇钟子期,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并相约一年后重临此地。不料,一年后伯牙依约回来,却得知子期经已病故,伯牙悲痛之余,从此不复鼓琴。历史沿革古琴台始建于北宋时期,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

2、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1清朝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请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一说为汉上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景点介绍

3、古琴台景区的主要景点归纳起来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情节“蜡像馆”;清朝道光皇帝为陶文毅御笔亲书的“印心石屋”;“伯牙抚琴”汉白玉塑像;碑廊内有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等碑刻;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湖北督粮道、书法家宋湘以竹叶代笔蘸墨书写的琴台题壁诗。1976年修建琴台时的遗物“琴台”方碑;近代修建的琴台知音雕塑石像,以及山清水秀的“高山流水”水榭长廊等。伯牙台,是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台的中央刻有相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琴台”二字的方碑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4、。琴台内有专门的古琴馆,琴台太和琴社坐落于古琴台内印心书屋对面的琴园内,院内专设古琴社,对外开放,教授古琴演奏技法与古琴知识,琴社环境典雅,师资过硬,是武汉爱好古琴和学习古琴的理想去处。2整个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但布局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当年古建筑的风貌。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和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文化艺术历史传说传说一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俞伯牙,传说二也有说法认为,俞伯牙为楚国郢都人,在晋国做了大夫,故事发生在其出

5、使楚国时。一个风急浪高的中秋之夜,樵夫钟子期因砍柴遇雨,匆忙回家时见到了官家的船只,船头有大夫把琴,作高山流水之音,以抒大江明月之怀。为了不惊动官人,卑微的他只得躲藏在草丛中,不想听琴入迷而忘乎所以弄出了声响,被伯牙喝问,因钟子期识得瑶琴,道出伏羲氏以树中佳木梧桐所制,得伯牙赏识,二人遂成知音。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文人与民众之间广泛流传,二人知音的传奇色彩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页。知音,已升华为对友情的忠诚不渝,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美德。文物介绍琴台碑古琴台园中有联云: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抚琴。上联出自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

6、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下联出自诗品实景:“晴涧之曲,碧松之音,一客荷樵,一客抚琴。”此联明白如话,虽是集句,然信手拈来,天衣无缝,情景交融,妙趣横生。荀子劝学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记载,并认为其高超的琴艺乃“积学”而成。然据乐府解题:“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岛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相传高山流水琴曲是他的作品,另古琴曲水仙操也伯牙所作。今“高山流水”为得遇知音或知己之典故。大宋宣和遗事前集:“说破兴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叹良金

7、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高山流水”也可用来比喻乐曲高妙。清袁于令西厢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有吟咏古琴台的诗云:凤沼余灰此处埋,空留雅韵筑琴台。胸无锦绣何当死,世有知交不用媒。白发无端输寂寞,清音散失拾悲哀。竹篱风榭年年事,偶尔鸬鹚绕几回。碑廊,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道光三年(即公元1826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题壁诗,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

8、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在他七十八岁时,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3相关评价古琴台文化内涵丰富,仅碑廊内就存有汉上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等碑刻,其中有清代书法家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琴台题壁诗,既有文学价值,又是难得的书法珍品。古琴台占地约1公顷,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瑰丽多姿,风光明媚,很值得一游。4旅游指南到古琴台游览,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

9、屋”照壁,用阴阳笔法刻镌而成,远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是一栋半檐歇山顶式前加抱厦的殿堂,面宽三间,四周回廊,砖木架屋,釉瓦盖顶,彩画精丽,金碧辉煌。檐下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字。堂前庭院中有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遗址。台的中央刻有相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琴台”二字的方碑,四周台壁上饰以连续浮雕,为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镌刻十分精美,形象生动逼真。5古琴台门票:成人15元/人,学生凭学生证门票8元,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参观。古琴台自2013年8月起因整修停止向游人开放。交通指南武汉市内乘坐电1路、电4路、5、6、电7路、10、13、24、26、42、58、64、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