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箱作业指导书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4024189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电箱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配电箱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配电箱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配电箱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配电箱作业指导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配电箱作业指导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电箱作业指导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科技有限公司文件编号GJ-SC-WI-003版本/状 态A1.0 / 受控文件名称配电箱作业指导书页次共6页-第1页一、目的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低压配电产品的装配的内容与要求,适用于本组织生产的各类低压配电产品如:配电箱的组装工艺过程。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装配车间配电箱安装的作业工作范畴。三、作业要求3.1设备和工具3.1.1 设备:弯排机、50kVA试验变压器、平衡电桥、搪锡炉、台钻等。3.1.2 工具:螺丝刀、尖嘴钳、剥线钳、压线钳、万用表、兆欧表、扳手、钢卷尺、钢直尺、游标卡尺、塞尺、涂层测厚仪等。3.2装配规范3.2.1 在产品装配前,应对下列各项逐一进行检查,做好

2、工艺准备。322 结构应该符合该型号产品结构的要求,产品应有固定的安装孔。3.2.3 门应能在大于 90角内灵活转动,门在转动过程中不应损坏漆膜,不应使电器元件受到冲击,门锁上后不应有明显的晃动。检验方法:手执门锁轻轻推拉,移动量不超过2mm。3.2.4 门与门及门与框架之间的缝隙检验:门与门之间的缝隙均匀差小于1000m m为1mm,大于1000mm为1.5mm,门与门框之间缝隙均匀差小于 1000伽为2mm,大于1000mm为 2.5mm3.2.5 壳体焊接应牢固,焊缝应光洁均匀,不应有焊穿、裂缝、咬边、溅渣、气孔等现象, 焊药皮应清除干净。3.2.6 壳体表面处理后,漆膜表面应丰满、色彩

3、鲜明、色泽均匀、平整光滑、用肉眼看不 到刷痕、皱痕、针孔、起泡、伤痕、斑痕、手印、修整痕迹及沾附的机械杂质等缺陷。3.2.7 产品上所有电镀件的镀层(包括元器件本身的电镀件的镀层及紧固件)不得有起皮、 脱落、发黑、生锈等现象。3.3元器件选择及安装3.3.1 产品内选择的电器元件和材料,必须符合认证产品要求和顾客图纸的要求,在不影 响产品内在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征得顾客同意并得到相关批准进行认证规定范围内的代 用。3.3.2 器件必须采用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非认证产品不得使用。文件编号GJ-SC-WI-002* 衣| 土士若R曰 八日版本/状 态A1.0 / 受控文件名称

4、配电箱作业指导书页次共6页-第2页333 产品上的所有指示灯和按钮颜色应符合GB/T 2682-1981电工成套装置中的指示灯和按钮颜色的规定,或符合原理图或接线图的规定。3.3.4 所有元器件应按照其制造规定的安装使用条件进行安装使用,其倾斜度不大于 5,必须保证开关的电弧对操作者不产生危害,手动操作的元器件,操作机构应灵活,无卡阻 现象。3.3.5 所有元器件均应牢固的固定在骨架或支架上,每个元器件应标注醒目的符号, 使用的符号或代号必须与原理图或接线图一致。3.3.6 辅助电路导线的端头与元器件连接时,必须穿导线号码管,标号应正确清楚、完善牢固、有永久的附着力,标号必须与接线图标号一致。

5、额定绝缘U(V)电气间隙(mm爬电距离(mmI nW 63AI n63AInW 63AI nV 63AIn 63AU 60353560 v Ui 3.6.10 一次母排应横平竖直,同一方向的打弯应一致,保持在同一平面内。3.6.11 母排应包裹不同颜色的绝缘套管或涂黑漆并按规定贴色标以分辨不同相位。母排四面涂漆应均匀,连接处两侧相距10mm不涂漆,起点和终点应保持整齐一致,三相之间不允许超过土 5mm并无脱漆现象。3.6.12 一次电器设备与母线及其他带电导体的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4的规电压等级(kV)电气间隙(mm爬电距离(mm0.4及以下12200.5 1.01528表格43.

6、6.13 注意事项切割母排应用机械方法,严禁使用气焊或电焊。母排在校正、校平时,不得使用铁锤直接敲打。*科技有限公司文件编号GJ-SC-WI-003版本/状 态A1.0 / 受控文件名称配电箱作业指导书页次共6页-第5页3.7二次配线工艺3.7.1 根据过门线、接地线和固定压板安装位置确定导线总走向,固定线束采用BV系列导线,活动线束采用BVR系列导线,颜色一般采用黑色,应选用认证产品申报的厂家的 CCC认 证合格的产品。3.7.2 电压回路导线截面选用 1.5平方毫米,电流回路选用 2.5平方毫米的导线,特殊情 况按要求选用,但应符合认证相关要求。3.7.3 放线时必须根据实际需要长短来落料

7、,一段根据实际需要留有一弹性弯头,另一段 放有100150毫米的余量。活动线束应考虑最大极限位置需用长度,放线时尽量利用短、 零线头,以免浪费。3.7.4 二次导线不允许有中间接头、强力拉伸导线及其绝缘被破坏的情况。导线排列应尽量减少弯曲和交叉,弯曲时对其弯曲半径应不小于3倍的导线外径,并弯成弧形,导线交叉时,则应少数导线跨越多根导线,细导线跨越粗导线为原则。3.7.5 布线时每根导线要拉勒挺直,行线做到平直整齐,式样美观。导线穿越金属板孔时, 必须在金属板孔上套上合适的保护物,如橡皮护圈。3.7.6 导线束用阻燃缠绕管绕扎,为了达到导电时的散热要求,缠绕管每绕一周应有310mm空隙,同时亦可

8、分段缠绕,分段缠绕的间距为 150180mm缠绕长度为100mm,分段 缠绕的线束,分段亦应整齐,不允许参差不齐,导线应在行线槽内行走。3.7.7 活动线束多于10根时,允许分束捆扎,但线束在最大、小极限范围内活动时,不 允许出现线束松动、拉伸和损坏绝缘等现象。3.7.8 二次线束用螺丝压板固定,固定点的间距水平不得大于200mm垂直不得大于300mm压板和线束之间必须有保护层,可以采用塑料套管或者缠绕管密接缠绕,以保护导线不受损坏。3.7.9 活动线束的活动部位两端固定时应考虑减少活动部位的长度和减少活动时线束的弯 曲程度。3.7.10 每一个接点接线最多不超过两根,当需要连接两根以上导线时,应采用过渡端子, 以确保连接可靠性。3.7.11 当接线端子为压接式端子时,独股线直接插入,导线绝缘外皮至端子压板距离为1.02.0mm多股线采用相应规格的冷压接头,导线绝缘外皮至接头管之间距离为1.02.0mm3.7.12 各类压接式端子必须用螺钉将插入导线压紧,不得有松动现象。*科技有限公司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