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潋滟晴方好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4019837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光潋滟晴方好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水光潋滟晴方好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水光潋滟晴方好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水光潋滟晴方好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水光潋滟晴方好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光潋滟晴方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光潋滟晴方好(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光澈淞晴方好写景抒情诗鉴赏例谈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 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而写景诗,又 不会是单纯的写景,总是在景中蕴含一定的情感,即借景抒情,也就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 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 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 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 然无隔。一、读懂写景抒情诗的基本要求:1、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整体感知原诗。(

2、通大意)2、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抓意象)3、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 意境。(明意境)4、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彖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品感情)5、具体分析作者写景抒情用了什么手法。(析手法)二、鉴赏写景诗的几个角度(一)从写景的角度赏析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如苏轼翩 捣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般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

3、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 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 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 鉴赏的一个角度。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 呆,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 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 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彖。“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 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

4、的特色就突出了。3、感官角度。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 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描写对彖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 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4、动静角度。在中国占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 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 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卞门”的“敲”字的使用。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

5、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 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 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人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 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 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 “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5、修辞角度。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 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6、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 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彖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 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 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6、炼字角度。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 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 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 “春风又绿江南#”“遥看瀑布挂前 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

7、活了,能给人一种 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 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7、白描与细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 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爭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 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 住描写对彖,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 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爭物的感受。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栩叶

8、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 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细描,就是工笔细描,指的是作者不惜浓墨重彩,调动各种感官、修辞、色彩等细致入 微地刻画所描写的景物。如王维的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诗人运用工笔细描,着力刻画春天早晨的美丽景色。写桃花,着一 “红”字,写柳树, 着一“绿”字,色彩明丽,画面感强:同时,写桃花还不忘写花瓣上的宿雨”,写柳树不 忘笼罩其上的“朝烟”,用笔可谓细致入微。(二)从构思的角度赏析1、正面

9、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 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 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例如:山园小梅 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这首诗描写小梅的优美风韵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颔联是正面描写,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绘梅花,以“横斜”描绘梅枝桶疏的倩影, 以“浮动”状写梅花缕缕袭来的幽香,从而写了梅花优美的姿态

10、和淡淡的幽香;再以朦胧的 月色,清澈的溪水烘托映衬,从而表现了梅花优雅的神韵。颈联从侧面烘托梅花的可爱,用拟人和夸张写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情感,突出了梅花 可爱到极点。2、虚实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人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彖回忆 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胖妊舟”、“春草萋 萋”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 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 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虎。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 人描写的现

11、实客观景物,虎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虎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 种浓溢的情思。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 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 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 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 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3、点面结合万爭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12、,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闱 的景物有着T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 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柳宗元的江雪“T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 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 T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 “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 “千” “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

13、)从景和情的关系赏析写景诗中景和情的关系主要就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触景生情。指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例如: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词中的女主人公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T帆过 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由眼前的景物, 触动了主人公相思之情,于是思念之情顿生,心中的爱与恨,相思与失望交织一起,令人黯 然神伤!2、缘情造景。缘情造景,景由情生,诗人心中先有了某种感情要抒发,为了表达此种感情 的需要,诗人或选取某种特定的

14、景物,或想像某种环境进行描写。如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诗歌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三、四句承一、二句而来,是“恨不同”与“思 无穷”的形彖展示,以凄清的笔调渲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砧杵、秋山、荆榛、寒雨, 是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他用怨恨伤别之情开凿出来的艺术境界,抒情写景相 映成趣、相得益彰。3、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用乐景来衬托哀情,或是以哀景来衬托乐情,表达效果更强烈。 例如:绝句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口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作者触景生情,不

15、禁思归。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 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寒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歌前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借西汉傅 介子的故爭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 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这就是以哀景来衬豪壮之 情。(四)从景物描写的作用角度赏析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要明确景物描写句在诗中的位置,一般来说,首句渲染气氛,烘 托形象,为全诗打下感情基调;尾句以景作结,委婉含蓄,留下想象的空间。比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 氛,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尾联想像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牛渚;枫叶 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