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静夜思MicrosoftWord文档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4015626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静夜思MicrosoftWord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6、静夜思MicrosoftWord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6、静夜思MicrosoftWord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6、静夜思MicrosoftWord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静夜思MicrosoftWord文档(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静夜思教学设计白鸡小学 王厚平一、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二、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三、教学准备:1、挂图,朗诵配乐磁带,生字卡片。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晴朗夜晚的天空,收集李白的有关资料。四、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通顺,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指导看图。1、谈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提示“思”读平舌音,交待作者。)“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吗?2、指导看图,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你能把课下收集到的资料向大家展示出来,并介绍一下他吗?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三、指导自读,认读生字。1、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2、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3、同桌互读古诗,互相评议。4

3、、指名读文,师生共同评议。四、多种形式识字。1、学习新的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2、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3、汇报。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请小老师说说在认读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4、开火车认读生字。5、组词,用你喜欢的字说一句话。6、游戏: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五、熟读课文。1、自由练读。(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2、指名读文,注意字音读得是否准确。3、与伙伴开展竞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自己找伙伴赛读。六、指导写

4、字。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目、耳”,小组展开讨论:这两个字怎样写?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每一笔都写在什么位置?2、汇报。3、教师范写。提示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横与横之间的距离。4、自由练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每个字都要让自己满意。5、哪个字最满意,找出来和同座交流,指出你满意在哪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熟读读课文,感悟课文大意,多种形式巩固生字。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卡片抽读生字。2、齐读古诗。二、评读课文。1、指名读,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2、组内互评。三、感悟课文大意。1、自由读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感受?2、说说你什么时候见过

5、“霜”。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3、你或者你的亲人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四、质疑课文。仔细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五、指导背诵1、参照插图,边想诗的意境边自由练习,教师随机指导。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可以同座背,组内背,自由找伙伴背。)3、教师引背、指名背、齐背。3、表演背:假如你就是李白,请你边做动作边背这首诗。(配乐)六、指导写字。1、大屏幕出示“头、米”,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提示“头”的第五笔是“长点”。)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提醒学生的坐姿与执笔方法。)4、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七、课外实践1、课后练习“我会说”,把你观察到的夜晚的天空说给同学们听。2、古诗朗诵会。(此项活动可延伸到课外进行,比比谁会背的古诗多,评出“小诗人”。)3、有余力的学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