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4012496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5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2012-02-18 23:09:56|分类:高中牛物(新人教|字号订阅一、递质的类型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夫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甘氨酸、Y氨基丁酸等。二、递质的作用对象兴奋和抑制的对象不一定,如果该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间隙,则作用对象是神经细胞, 若是存在于神经末梢,则作用对象是肌肉细胞。三、递质的作用机理:1. 兴奋性递质作用机理: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这些兴奋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 提高膜对Na十、K十、CI ,特别是Na十的通透性增加,膜电位降低,局部去 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加大到

2、一定程度时,就导致 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扩布性兴奋,传到整个突触后神经元。2. 抑制性递质作用机理:同样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但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是抑制性递质。 此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钾离子、氯离子, 尤其是氯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如由一70毫伏增加到一75 毫伏)、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持续时间也约10毫秒。 此时,突触后神经兀不易去极化,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兀活动的抑 制。如上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I-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 正电位更高,静息电位加强,下一个神经元更难以产生兴奋,即使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抑制性递质英文:in hibitory n eurotra nsmitter抑制性突触的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Y氨基丁酸,甘氨酸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但是,有如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是兴奋性递质和在心脏的迷走神经末端是抑制性递质 那样,化学递质是兴奋性还是抑制性,并不是由物质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它所作用的突触下 膜的离子通透性和细胞内的离子浓度(主要是氯离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