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揣琳琳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400730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揣琳琳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揣琳琳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揣琳琳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揣琳琳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揣琳琳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揣琳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揣琳琳(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 材: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授课对象:八年级(下) 参赛选手:揣琳琳 选手单位:清城区 松岗中学 选手专业:物理 2012年5月认识浮力教案【课题】9.1认识浮力【教学时间】 45分钟【教学对象】八年级(下)【教材】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九章第一节【教学内容分析】浮力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感性知识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为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而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节知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

2、。教材在本节设计上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一,注重学99生活动,突出实验探究;第二,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方式,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浮力的概念和掌握实验探究方法。【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以前对压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对浮力的感性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而且缺乏一定探究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我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

3、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借助简单而生动的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教学重点】知道浮力的概念、运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浮力的产

4、生原因、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2.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以问题为先导,把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按照“猜想实验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的思维进行探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动手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尝试自己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获取知识。整个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

5、观教育。(2)讲授法通过老师形象生动的讲解,辅以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讲授必要的物理知识。3.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首先,通过观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索欲望;其次,在教学中利用典型的教学材料和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三,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影响浮力大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4.教学媒体设计 充分利用实物、视频、图片等材料,为学生学习物

6、理规律提供必需的感性材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平时难以接触和抽象的物理情境展示出来,使物理现象更加形象直观,既增大教学容量,又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木块、石块、橡皮泥、带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弹簧测力计、长方体金属块、空矿泉水瓶、乒乓球、烧杯、水、盐水等。【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用课件展示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鸭子、轮船可以浮在水面,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 播放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轮船飘在水面,气球升上高空呢?观察思考 好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引入课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

7、学习兴趣。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动态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授新课1.认识浮力(1)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2)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演示实验:浸在水中的空心正方体演示实验提问: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沉在水底的石块受到有浮力么?总结: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平衡等知识观察思考回答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归纳总结:浮力由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而产生。归纳得出受到重力和浮力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8、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3.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放在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引导思考的思路:1.同样的橡皮泥为何有不同的效果呢?2. 同样的橡皮泥,为什么受到的浮力存在差异?观察思考回答师生互动,让学生通过小实验发现问题。创设稍高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猜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在黑板上写出学生的猜想。讨论表达交流激发学生动脑思考。进行实验老师引导学生动手

9、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1: 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有否关系的实验。实验2: F浮与物体的形状有否关系的实验。实验3: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液有否关系的实验。实验4: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实验5: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否关系的实验。1.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验。2.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给予有效的引导。3.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并让学生自己描述实验现象。4.在黑板上写下大家看到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性的总结及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思考猜想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个别学生上台演示,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猜想,并进行实验,体现探究的理念。让学生

10、自己动手做实验,达到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感。实验器材简单,实验操作方便,可行性高,现象明显。让学生自己开口说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论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分析实验的现象, 观察思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动脑思考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师生共同得出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总结出是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总结回答听讲做笔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至此,学

11、生已经切实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并且获取了物理规律,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规律应用提问学生:(1)乒乓球为什么会被压在水底?(2)是什么原因使乒乓球浮起来?观察讨论交流回答通过分析实例,使学生感到物理有用。利用实物展示,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练习巩固 引导:我们生活中的桥墩也是在水下,那么桥墩有受到浮力么?思考个别学生回答将规律教学导入巩固深化阶段,培养学生具有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课堂小结学生思考总结布置作业书P87课后习题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思考,个别回答小结不仅要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课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学会这些方

12、法并体会到它们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板书设计】 认识浮力 一、浮力(F浮)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大小:F浮GF 二、浮力的产生原因 物体上、下两表面受到的压力差而产生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深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接着演示模拟钉床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实验、分析论证,从而得出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各个环节联系紧密,顺理成章,突出教学重点。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也是恰到好处,例如通过诱导式的提问启发学生,用多媒体课件分析,用动画展示具体状况,将抽象问题直观化,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创新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讲授必要的知识。采用实验探究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还学生权利给学生;通过引导式的讲解,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有效率地获取物理知识,打破传统的“老师念,学生记”的单一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