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学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4007269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赤壁赋-(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赤壁赋-(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赤壁赋-(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赤壁赋-(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壁赋-(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壁赋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字词(如、属、固、适、虽、而等)、通假字(属、冯、缪)、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精确翻译全文,背诵全文。3、理解“赋”的知识,“主客问答”的赋体手法,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理解作者在文中体现出的感情变化。【教学重难点】体会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理解作者在文中变现出的感情变化。【教学措施】1、 知人论世法。简介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生平、经历,结合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较进一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2、 反复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学时安排】两学时。第一学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情、

2、理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第二学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听王菲明月几时有引出本文作者苏东坡。(可让生自由发言来讲述自己理解的苏轼。)1、 知人论世。旷世奇才苏轼苏轼(036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杰出,深得教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次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她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将来文坛将属于苏轼。苏轼果真没有令人失望,在文学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篇天地,

3、成为一代风标领袖。三苏:苏轼、苏洵(其父)、苏辙(其弟)唐宋八人们: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辛:苏轼、辛弃疾(豪放词) 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此外,苏轼通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艺、精金石,且多有建树。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旷古奇才,舍苏子其谁?可是,这样一位文坛领袖,她的政治路却走得极为坎坷多磨,可以说是“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流离”。苏轼毕生历经四帝。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新法里较激进的做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宋神宗元丰二年,因挖苦新

4、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湖北)团练副使。宋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但后又遭贬到惠州(广东),后又到琼州(海南)。宋徽宗继位,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苏轼生前,曾做过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里颇有自嘲之意。2、 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挖苦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湖北)团练副使。在黄州,作者一待就是七年,在这里她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协助下,开了十几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为排遣内心郁闷,元丰五年,年过半百的她泛舟赤壁,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先后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

5、壁赋。有人曾评说:“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二、 听诵读,正字音。shrnx1、 听课文诵读,订正字音,圈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字词、句子,或有疑问的地方。shuzho壬戌( ) 酾酒( )qionio桂棹( ) 横槊( )pinh余音袅袅( ) 渔樵( )pol幽壑( ) 扁舟( ) fyuqio嫠妇( ) 匏尊( )znglio愀然( ) 蜉蝣( )jzhl山川相缪( ) 无尽藏( )jijng舳舻千里( ) 狼籍( )旌旗( ) 枕藉( ) 师生共同完毕字音订正,然后齐读字音;或解答学生所提出的疑问。三、 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

6、从文中找出核心词。”请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并在文中标记出核心词。乐甚愀然喜而笑四、 师生品读、分析课文(一) 第一段:夜游赤壁1、 基本知识重要字词:(1) 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仿佛)如泣如诉 孰视之,自觉得不如。(比得上)自愧不如 如期完毕(按照)如约而至(2) 属:属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通“嘱”,劝酒)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叮嘱)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从属)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从属)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通假字:(1) 举酒属客(通“嘱”,劝酒)(2)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通“凭”)特殊句式: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2、分析课文()本段描绘了如何的景?作者此时心情如何?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恍如梦境。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2)乐在何处?良辰:七月既望美景: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豪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3)本段展示了一种如何的境界?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本段展示了一种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8、。在黄州苏轼过的事实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称困难。她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既体现了她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也反映了她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3、 诵读指引规定读出停止、延长,掌握其中的节奏。注意:论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注意意境,在整体感受的基本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作者要体现的情感,要读出作者的感情来。例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话是意境的基本,与下文一致的语调应当是安静的。)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注意延长的作用,感受欣赏美景后的兴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

9、如,凌万顷之茫然。(诵读时,应体会延长多体现出的壮阔激荡的情感。)(二) 第二段:主乐客悲(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1、 基本知识词类活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2、 分析课文(1) 本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具有淡淡的哀愁。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2) 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体现了主人如何的情怀?“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抱负的追求。它体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作者在遭贬谪后,仍然坚持关切朝廷政事,身在千里,心

10、忧天下的情怀。(3) 作者是如何描写萧声之悲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借助夸张、想象和生动的比方,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体现得十分形象、真切。()思考:本段中,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种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我们在课文一开始知人论世的时候却说过作者为了“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该怎么解决?请人们思考下,用简洁的话语来表述自己的见解。(此处,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老式手法”这一句话思考。可在此处插入对“赋”这一文体及其写作特色的解说,引导学生意识到客的苦闷,其实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自我问

11、答、思考、排遣的过程。)【赋: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是一种用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兼有诗歌、散文的特点,可以咏物写志抒情。赋体的流变大体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在汉代,赋往往用很长的篇幅,用诸多华丽的辞藻。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浮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如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 】3、集体诵读(三) 第三、四段:主客问答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叙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12、1、 基本知识重要字词:固:固一世之雄也(本来)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通假字:(1)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2) 山川相缪(通“缭”,绕)词类活用:(1)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做状语)(2) 顺流而东也(名词做状语)(3) 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特殊句式:(1)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2)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2、 课文分析(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重要写了什么?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哀。阐发情怀:对比: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赤壁江山触发她想到

13、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比方:人生短暂,感触生悲蜉蝣(天地)粟(沧海) 吾生(长江) 抱负与现实的矛盾:抱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现实:不可乎骤得(2)第三段是如何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她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3、全体诵读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1、 基本知识重点字词: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余自齐安

14、舟行适临汝(到)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适合)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刚刚,才)适大病,不能行(适逢)逝: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去,拜别)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通“誓”,发誓)时不利兮骓不逝(跑)曾:天地曾不能一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调,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曾不知老之将至(副词,用来加强语调,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苟:苟非吾之所有(如果)欲苟顺私情()虽:虽一毫而莫取(虽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2、 课文分析(1) 本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重要写什么内容?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重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2) 作者是如何劝慰客人,使她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的?从“变”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