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文言文阅读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4002862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讲文言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七讲文言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七讲文言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七讲文言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七讲文言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讲文言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讲文言文阅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

2、j”。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

3、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

4、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混乱”;劳,“使劳累”。例(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因此,课文要认真学,有些典型句子要背诵,常见虚词的用法可以整理成表,这样才便于记忆。(三)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学习文言的综合性训练,多做这方面练习,对于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文言文翻译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

5、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要做到准确、通顺,就要多学多练,平时除学好文言课文,还要多看些课外的文言文章,多积累些文言实词、虚词,熟悉文言句式的特点,还要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另外,也要讲求翻译技巧。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补,就是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如“帝感其诚”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

6、译时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删,是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留,是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国号、器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录不译。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何苦而不平”,此句可变为“苦何而不平”的形式。换,是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四)理解内容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1. 在整体感知课

7、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概括内容要点,然后“合并同类”,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2. 注意文体特点,把握核心句和关键句。核心句指对主旨做出概括、提示的句子。把握了核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关键句指那些在思路的展开、主旨的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3. 结合有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评判文章的社会意义。4. 重视诵读。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 分析写法、品味语言。(1)分析选材和剪材有什么特点。分析作者为什么选这些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详略安排对表现中

8、心意思有什么作用。(2)分析写人、写景、记事的方法。(3)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4)体会关键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5)深入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情。典型例题(一)约不可失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虞人:掌管山泽的官。罢:停止,取消。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焉

9、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 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二)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10、”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 下面各句加点词古今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 居五日,扁鹊复见。 B. 北山愚公面山而居C.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 将“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译为现代汉语。3. 把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4.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 整个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三)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1. 解释加点词。(1)天雨,解素衣。( )(2)岂能无怪哉?( )2. 翻译下面句子。(

11、1)衣素衣而出(2)迎而吠之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处)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4. 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交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1、对成语“响遏行云”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秦青的歌声太悲壮了B秦青的歌声由于声音很大,天空中的云都被振住了,不能流动。C形容秦青的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这里运用了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秦青弗止 响遏行云3、翻译句子薛谭乃谢求反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

12、之处?如果有,是什么?5、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迪?(五)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注释:晏子:春秋战国时期人,齐国著名大臣,名婴,字仲。 傧者:引导的人。临淄:齐国的都城。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楚人以晏子短齐无人耶?使子为使2、翻译句子婴最不肖,故

13、宜使楚矣3、从选段看,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去 (2)欲 (3)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七)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注释:欲金者:想要得到金子的人。 衣冠:穿衣戴帽。之:到。 鬻:买。攫:抓取,这里指抢夺。 焉:指示代

14、词,那儿。何:疑问代词,为什么,这里作谓语。 徒:只,只是。1、在塑造人物方面本文造诣颇深,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攫金者的形象的?2、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寓意吗?3、翻译句子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答案:(1) 打猎 下雨 到、往 约定的时间(2)A(疑问代词哪里)(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4)守信【试题答案】(一)1. D A项应为“妇/亦起大呼”,B项应为“又夹/百千求救声”,C项应为“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2. C “虽”是“即使”;“指”是“指明”;“走”是“跑”。3. D 画线句的用词都是观众的反应,因为这种反应是表演者引起的,所以从侧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