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3993626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厢记的-艺术成就(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艺术成就和评价一、结构宏伟,布局合理,娴熟发挥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力。西厢记的故事在元代初期已经广为流传,西厢记诸宫调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王实甫对这一故事,精心结构,合理布局,突破元杂剧一本四折,每折由一人独唱的体制,独创了五本二十一折的规模。剧本主线突出,围绕主线,层层展开矛盾,使全剧波折迭起,悬念丛生。剧情的演进,常给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感。情节的发展变化,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同时人物性格又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具体依据。汤显祖评论“赖婚”一事:“此出夫人不变一卦,缔婚后趣味混同嚼蜡,安能谱出许多佳况哉,故知文章不变不奇,不宕不逸”。这其实是对西厢记起伏跌宕,不落窠臼的赞誉。二、根据人物

2、性格,成功展开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是老夫人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这是贯穿全剧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就是反对门阀观念、藐视封建礼教和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与维护门阀利益、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家长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另一条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这是次要矛盾,随着莺莺突破心理障碍,和张生私结终身,他们的矛盾也随之消失。这三个年轻人的矛盾是由顾忌、猜疑、矜持和不信任造成的。对莺莺和张生来说,封建意识的负担也是造成他们之间冲突的原因。三人之间的矛盾,是以人物性格为基础展开的。他们的性格是由于三人不同的身份、处境、教养、个性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由于他们反抗封建礼教束缚

3、的步调有紧有慢,方式也各不相同,造成了他们之间的误会、猜疑、担心等冲突,有时甚至达到了十分难堪、互相捉弄的程度。他们在冲突中加深了互相了解,也显示出每个人独特的个性。三、语言的个性化特色十分突出。西厢记中人物的语言,具有十分突出的个性特色。张生的语言爽朗热烈,抒发其胸臆开阔清丽、洒脱不俗,表现痴情,描写急切,夸张感叹,带有青年书生的特点,富有喜剧色彩。红娘的语言,锋利、俏皮、泼辣、爽快,俗语方言脱口而出,符合一个聪明机智、助人为乐的下层婢女的身份。莺莺的语言,深沉幽雅,显得钟情、旖旎、犹疑、凝重、矜持、蕴藉,不失相国小姐的大家风范。老夫人的语言板滞僵硬,惠明的语言豪爽朴素,郑恒的语言庸俗粗鄙。

4、四、吸收融化古代诗词中的优美诗句,用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为剧本增添了优美动人的艺术魅力。元杂剧的曲词,本身具有诗词的抒情特点。王国维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一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古诗词之佳者,莫不如是,元曲亦然。”朱权说王实甫的曲词:“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肯定王实甫的曲词具有诗的语言和意境。西厢记中华美的语言适合描写人物性格的需要,如第二本第一折【混江龙】:【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表现莺莺自见到张生以后,百般情思

5、,春天的景物都和她思念张生联系起来,景物都染上了主观色彩,明是写景,实则写情。最后四句更有婉约情词的色调,委婉含蓄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用这种语言抒发相国小姐的情思是很贴切的。二本三折红娘的一段唱:【满庭芳】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下工夫将额颅十分挣,迟和疾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通过红娘的眼睛,看到张生以为婚姻有望,急于打扮的情景。曲词都是不加文饰的直白,幽默风趣,语言十分符合红娘的性格。第四本第三折的“长亭送别”的曲文,几乎被古今所有的曲家赞赏倍至,曲词几乎都是诗的语言:【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绣球】恨相

6、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西厢

7、记有诗剧之说。“长亭送别”是全剧最有诗意的部分。这里戏剧情节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矛盾冲突,只是以抒情的语言,叙述莺莺的离愁别恨,使全折弥漫着淡淡的、悠长的哀愁。也表现出莺莺这个大家闺秀深沉绵长的情思。评价:西厢记的出现,如异峰突起,在我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的创作领域,耸立起一座高峰,赢得了“天下夺魁”的赞誉。历代文人无不为之倾倒。明代李贽在焚书中称西厢记是“化工”之作,是“出于童心”的“天下至文”;王骥德曲律中说它是“无所不工”,“以神以韵”的“神品”;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评它是“北曲压卷”之作;徐复祚称之为“南北杂剧之冠”。郭沫若称之为“超时空”的艺术佳作;赵景深把它和红楼梦合称为“中国古代文艺的双壁”。西厢记走出国门,先后被美、英、法、日、苏联等国家的百科全书收录,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广为流传。西厢记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优秀文学遗产。美国:是剧作者王实甫以无以伦比的华丽的文笔写成的,全剧表现着一种罕见的美。是一部充满优美诗句的爱情戏剧,是中国十三世纪最著名的元曲之一。法国:在元曲中是篇幅最长的浪漫主义杰作。这是爱情的诗篇,整个故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对情人的悲欢离合,充满了迷人的情趣。英国:这个戏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它的篇幅教其他元曲长出好几倍,对后世戏剧产生了极大影响。日本:积极的内容与优美的形式综合在一起,就使西厢记成为元曲的最佳作品。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