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语文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 散文(1)11 拣麦穗 设计方案) 粤教版必修1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3986204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语文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 散文(1)11 拣麦穗 设计方案) 粤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年高中语文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 散文(1)11 拣麦穗 设计方案) 粤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2年高中语文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 散文(1)11 拣麦穗 设计方案) 粤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2年高中语文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 散文(1)11 拣麦穗 设计方案) 粤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语文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 散文(1)11 拣麦穗 设计方案) 粤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语文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 散文(1)11 拣麦穗 设计方案) 粤教版必修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中语文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 散文(1)11 拣麦穗 设计方案) 粤教版必修1教材概述拣麦穗通过对农村姑娘拣麦穗,“备嫁妆”的描写,及自己与卖灶糖老汉的“感情纠葛”,充分地展现了人间那种朴素的无所企望的令人动容的真情。文章以微带感伤的情调,从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两种梦想的破灭:一是姑娘们拣麦穗时生出的对未来生活的种种美梦的破灭,另一个是“我”加入到拣麦穗队伍中所产生的奇特梦想的破灭。女作家张洁在拣麦穗中赋予了一个深远的话题,当一个成年人用浑浊的双眼来回首审视童年的天真、爱的渴望时,是空有幻想,还是执著地追求?是麻木地依顺,还是痛苦地抗争?是伤心地哭泣,还是静心地反

2、思?作者在做着思索、选择,我们也应该去直面、去抉择。师生共同走近散文的天地,探究课文的思路和作者的主旨,感悟幽远恬淡而深沉的意境。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涵的感情。2.品味作者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的散文语言。而教学难点为: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2.体味散文的思想性、文学性。思路方法本文采用讨论点拨法、探究拓展法。1.讨论点拨法。教读本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展开整体感知讨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接着展开重点品读讨论,品味含意丰富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赞美的人间纯真的感情;最后是探究升华讨论,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感情

3、基调,学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的真情付出。2.探究拓展法。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力求从课文写作技巧出发向纵横拓展,力求从学习理解向迁移运用转化,从而达到提高思维层次、增强学习能力、完善学习素养的目标。教学设想: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理解作者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对人间纯真的感情的赞美;师生共同研习课文,分析文章的主旨。拟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维目标1.学习本文在表达情感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是象征手法的运用)。2.初步掌握学习散文的方法。3.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以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叙述事件的散文写法,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4.

4、理解作者对人间至纯至真的爱的赞美。5.学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真情以待。教学设计导入设计1.flash导入播放flash梦。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五彩缤纷的梦。有的梦带领我们飞翔;有的梦虽美丽,却如肥皂泡一般被现实一触即溃。于是有人沮丧,有人绝望,也有人重新点燃理想的火花。作家张洁的拣麦穗也写到了梦。2.歌曲导入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爱:希望得到父母的疼爱,希望得到师长的关爱,希望得到朋友的友爱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爱的小溪,而每个人又是付出爱的源泉,千万条小溪汇聚成爱的海洋,这个世界才充满爱!作家张洁就是其中一条默默追寻爱的小溪,她的作品使人要让世界充满爱。我们通过品

5、味她的作品拣麦穗来体味她对爱的追寻。文本解读知识积累一、文学知识积累作者简介:张洁(1937-),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

6、张洁集等。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感情浓烈的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二、基础知识积累死乞百赖:纠缠个没完。戏谑:开玩笑。步履:步行,步伐。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约莫:揣测、估计。企望:期盼,盼望。信息筛选一、整体感知:本文写谁的梦?什么样的梦?先由学生讨论和自由发言。教师加以必要的引导。明确:课文叙述了村姑们

7、一个幻灭的梦和“我”(小女孩)一个失落的梦。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拣麦穗二、重点品读:1.是什么使素不相识的老少二人走进彼此的心中?教师引导:“我”为什么想嫁给“卖灶的糖的老汉”?明确:灶糖吃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慈祥 (渴望得到疼爱、温暖)“卖灶糖的老汉”为什么疼爱“我”?明确:孤独无依、四处漂泊(渴望得到关爱、温情)怜惜“我” (呵护着“我”的梦想)2.作者写“小火柿子”和“烟荷包”的意义何在?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文意,讨论交流。明确:“小柿子”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卖灶糖的老汉去了之后我仍然看见柿子“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老汉的老去让“我”与老汉

8、之间这段纯真的感情成为一段过去,一段只能在记忆中追寻的过去,因为这段感情的可贵和纯真,所以老汉的老去让这段感情显得伤感而珍贵。“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让读者觉得这种真爱禁得起考验,而且永不褪色,同时让读者也来赞美和向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美好的情感。“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一种纯真的感情,作者在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一直在追求着这种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三、探究升华:“卖灶糖的老汉”与“我”之间是怎样的一种爱?提示:结合分析“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一句中“陌生”一词的深刻含义。明确:“我”因为丑陋而无人疼爱,而孤苦伶仃的“卖灶糖的老汉”也在“我”对他的纯真的

9、情感中用行动来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感动着我。虽只是一个陌生的老头,但却是除母亲之外最疼爱我的人。这种纯洁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感情。规律总结1.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效果:(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渲染烘托 铺垫背景 线索)背景:时间乡村社会背景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是作者童真的情怀和梦想追求的寄托。2.人物刻画:性格突出(纯朴、 认命的村姑们,天真无邪、可爱、真挚的“我”和慈爱、孤独的“老汉”) 3.思想性:4. 文学性:含蓄深沉、文笔清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课堂小结作者以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叙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描绘了一幅幅北方农村的

10、生活画面。作者写的是童年往事,却表达了对人性美,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的礼赞,让读者沉浸在一个充满了爱与美的略带忧伤的童年世界之中。课外作业阅读张洁的挖荠菜和我的四季,结合本文,写写自己的阅读体会或者疑问,不少于700字。板书设计拣麦穗习题解答一、命题意图:理解文章的情感,找准全文的情感基调。参考答案:作者在课文开头部分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是带着难言的悲凉和苦涩心情的,不仅仅因为这些美丽、幸福的梦想将会破灭,更因为这些梦想的主人对于梦想破灭的麻木、顺受的姿态,以及她们从此以后不再梦想、也没有梦想的灰暗人生。这样写,不仅引出了后半部分写自己与卖灶糖老汉之间的纯真情谊,也通过对比写出了“我”童年的

11、梦虽然最终破灭,但“我”对“真的疼爱”过我的卖灶糖的老汉仍有深深的怀念。与其他农村姑娘不同的也正是在于这里“我”的梦虽破了,但“我”还有怀念存在。二、命题意图:把握细节,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互动的内涵。参考答案:1.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2.“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3.结合全文,在“小火柿子”上,作者寄托了她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淳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三、命题意图:理解文章丰富的、多层次的情感。参考答案:“烟荷包”是全文中的一个重要细节。它既是“我”学着其他农村姑娘的样子编织梦想的开始,是我纯真幼稚的梦想的寄托,又是梦想破灭时,“我”心中仍然不灭的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的寄托。作者常常想起“烟荷包”,表现了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纯朴的感情懂得留念与不曾忘怀。“烟荷包”在全文中不仅照应全文,是作者的情感寄托的前后呼应,它还是作者梦想犹存、追求仍在的一个象征,是作者与其他农村姑娘相比,没有成为一个悲剧的重要区别。作者在“烟荷包”中寄寓的感情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农村小姑娘的幼稚幻想,它既代表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也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还代表了作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